社會近年常有「甚麼工種容易面臨被AI取代」的討論,一般認為「對人」工作較低機會被淘汰。近日一宗有關引入機械人取代部分保安崗位的事件,逐漸在社區發酵並引發不少疑慮和討論,在科技推動下,社區發展到底正面臨怎麼樣的新挑戰與隱憂?
港鐵旗下位於將軍澳的屋苑近日發問卷諮詢業主,指計劃引入10部禮賓機械人,以削減近40%保安崗位,管理處表示,每年可節省超過百萬元開支。人工智能引領的科技進步在醫療、教育、投資等多個領域為人類帶來新的可能性,當人工智能進入社區時,又將呈現何種面貌,如何塑造居民對未來社區生活的想像?一方面,機械人巡邏、智能感測、遠端對話等功能的確提升屋苑管理帶來效率。
然而,若在社區引入新科技時,僅以「節省成本」為首要目標,那些最先感受到衝擊的,無疑是居民與前線員工。正如今次相關屋苑的計劃內,管理公司明言每年能減少開支同時亦表明,節省下來的資金未必直接反映在管理費減免上。相反,機械人的保養及維修費用可能逐年攀升,加上更換新機器的額外開支,換言之,業主的負擔未必會減輕,此其一。
屋苑屬於居民安身之所,一旦資訊不公開、不透明,懷疑與不安便會瀰漫開來,直接影響社區的安全感與信任度,管理公司確實應該主動交代:機械人究竟能否處理突發事故?如有故障,維修責任屬於誰?服務中斷時,管理層有何緊急應對方案?這些疑問若無法獲得清楚回應,只會進一步加劇居民的不安,此其二。
此外,社區的凝聚力和人情味是科技尚未能夠取代的寶貴資產。屋苑內不少長者、小朋友和基層住戶仍然需要能主動問候、協助、安慰的,甚至能一起「打牙骹」的「真人」。如何避免社區文化斷裂,居民對家園的歸屬感被稀釋,增添無所適從的不確定性?此其三。
AI機械人的應用雖已漸成潮流,但當這些新科技進入社區治理和屋苑管理層面時,如何在追求管理效率的同時兼顧人情味、在推動創新之餘維持資訊公開透明,真正理解居民的想法與需要,都是物業公司和管理團隊不能迴避的重要課題。只有主動解釋細節、坦誠回應居民疑慮、關心前線員工的轉型與成長,才能令科技造福社區,助力居民生活得更好。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