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一名76歲獨居婆婆近日被發現在家中去世多時,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婆婆的兒子已移民數載,卻一直沒與母親聯絡,結果婆婆倒斃家中卻無人知曉,直至傳出臭味始驚動鄰居。這一慘劇再次喚醒大眾對獨居長者的關注。
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當下,如何實現「不漏一人」的關懷目標,成為政府和整個社會必須面對與處理的重要課題。政府數據顯示,2024年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已升至23.9%,即接近每4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與此同時,全港約有19萬戶獨居長者及15萬戶雙老家庭,他們中的許多人面臨着生活缺乏照顧、缺乏正常社交等問題,「孤獨死」的悲劇更時有發生。
家庭成員的關心同樣不可或缺,擺在面前的現實,是許多家庭因各種原因無法為長者提供足夠照顧。也正是如此,政府和社會必須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構建起一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家庭共擔的長者關懷體系。
一方面,社區內的社福機構與關愛隊等地區團體,通過社區網絡尋覓、守護「高風險長者」顯得尤為迫切。另一方面,科技手段的介入為及早識別高危長者提供了新的方法。上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及,政府會預留每年5億元的經常開支,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強支援照顧者,包括:已建立首階段支援照顧者數據平台,初步打通並連結社署、醫管局和房委會的數據,令社署更易識別高風險長者,照顧他們需求之外,亦可調配關愛隊進行探訪等活動。此外,政府亦會揀選300戶高風險住戶,並為其安裝智能意外偵測系統。本欄建議,政府未來可考慮資助高風險長者戶安裝智能家居系統,萬一有意外發生也能大幅提升長者獲得救援的機會。
數據平台有助提升識別效率,但亦需要評估隨之而來的風險。例如,由於涉及跨部門協作,如何制定統一數據格式和標準對接,加強數據加密、用戶授權及監察機制,保障個人私隱?此外,數據平台作為輔助,前線如社工、社區組織、樓宇管理等的參與對於落實政策更為重要;對於資源的使用亦需要仔細考量,如建立明確的個案分流和轉介制度,釐清各部門權責與服務時限,避免出現推卸責任或無法落實的情況。確保有需要的人得到照顧之餘,公共資源亦妥當使用。
社區同行基金會 梁文武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