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法會選舉,是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可以投入參與的社區大事。這段日子,無論走在街頭巷尾,還是瀏覽手機,總能看到不同候選人的橫額、單張與影片,聽到他們落區、擺街站、搞講座的消息。有人說「選舉很遠」,但只要你推開家門,就會發現選舉其實很近,一張選票,就能決定未來四年,誰在議會裡為你發聲。
在新的選舉制度下,所有候選人都符合「愛國愛港」的要求,為議會的穩定運作提供基礎。不過,有朋友可能會想:既然背景相近,在地區發展、民生議題上會否變得面目模糊,缺乏特色?這個想法很自然。但換個角度看:這反而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提出更具體、更貼身的要求。就好比去茶餐廳,餐牌上的「常餐A、B、C」定了,作為食客,我們反而更要懂得如何「點菜」:「走甜少冰」、「麵要爽啲」、「多蔥唔該」。我們的要求越清晰,師傅煮出來的味道就越合我們心意。
選舉的真正意義,從來不只是在幾個選項中選一項,而是選民與候選人之間一場深入的互動和溝通。我們不應被動等待候選人告訴我們想做甚麼,而應主動、大膽地提出我們需要甚麼。從「樓下垃圾房要加蓋」、「巴士班次太少」、「劏房戶想要一個可以晾衫的窗台」;到推動家庭友善政策讓年輕人敢結婚、敢生育;再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如何兼顧生態可持續、西貢的旅遊規劃怎樣平衡各方需要。這些都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構成我們幸福感的實在點滴。
與其說投票是表態,不如看成是為我們未來的民意代表,發出一份清晰的「工作委託」。這一票,就是告訴心儀的候選人:「我揀你,是因為我認同你承諾的『增設托兒設施』、『優化舊區排水』。我會看著你,在未來四年如何兌現。」
這份委託,是我們行使權力的第一步。這份「委託」,隨即開啟了一段為期四年的合作關係。議席不是終點,而是這段關係的起點。當我們都踏出這一步,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每一份微小的「委託」,匯聚起來就是整個社區的集體聲音,一股讓當選者無法忽視的力量。「你們的期盼,我們聽到了,也一起找人來跟進。」這才是共同塑造我們想要的社區。12月7日,請你走出家門,把握親手塑造社區未來的機會,投下神聖一票。
社區同行基金會 梁文武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