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這座城市看似富裕,其實仍有許多貧苦兒童,連基本喝一碗湯、修剪頭髮也是奢侈品。梁凱富(Peter)跟已故好友李明輝,於六年前共同創辦匡懷(慈善)基金,以助人自助為宗旨,肩負起扶助弱勢的責任,鼓勵市民共同創造一個關愛共融的社會。
雖然擁有著「主席」的銜頭,但Peter的一生也非一帆風順。在屯門屋邨長大的Peter,憑藉自己的努力創出一番事業,惟後來惹上官非導致破產,一棒將Peter由天堂打落地獄。
Peter 向校長介紹助學金計劃。
浴火重生後,讓愛繼續傳遞。
「當時每天摸摸自己的褲袋,身無分文,只好等樓下麵包店的特價時段,10元就可以買到三個迷你麵包慳著吃,日日如是。」Peter直言,這些經歷使他深明到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的價值大得多,所以就算自己「窮到褲穿窿」,亦堅持推行匡懷助學金計劃,向弱勢孩子送上希望。
跟普遍獎學金不同,匡懷助學金計劃非以學術成績作考量,而是小朋友的心態。「名列前茅才有獎勵,是否代表考包尾的孩子沒有努力?非也。」Peter指出,生活中種種因素均影響小朋友成績,例如父母關係、居住環境等等問題,使他們不能專注於學習。所以Peter希望借由助學金,鼓勵這群曾付出的孩子,冀他們學懂逆境自強。
Peter:「考包尾的孩子沒有努力?非也。」
希望在困局過後,能換來一顆更堅定的心。
問及印象最深刻的個案,Peter透露曾有一名學生的父母離異,媽媽每個星期會帶著不同新歡回家,家中也有數名同母異父的弟妹,導致小朋友有錯誤觀念。同時,因為家庭經濟壓力,家長經常欠交飯錢,使孩子每天只能吃供應商派剩的飯盒;校服胸口位置破爛亦遲遲不縫補,令他十分尷尬和自卑。
最後,經校長同意下,Peter以緊急情況發放助學金,為該名學生提供新校服和膳食。縱然苦過,也希望可以有匡懷的一點「甜」收結。
發放助學金外,基金會亦送贈上課用品。
禮品包內容好豐富。
免面試審批 保護小心靈
基金會每年向參與的學校,提供三個助學金名額,由校方全權負責挑選受助學生,毋須再作任何面試和審批。Peter解釋這個做法,是因為坊間有不少計劃需要小朋友面
試,「要他們公開說出自己家中問題,整群小朋友在『鬥慘』,其實只會令他們的心靈受到更大傷害。」
另外,匡懷的助學金也不會直接送到父母手上,而是暫存於學校、學生名下的戶口,以應付他們的膳食或日常開支,讓小朋友直接受惠。
Peter 肩負扶助弱勢責任。
扶助弱勢 時刻「蠢蠢」欲動
容偉鴻是跟匡懷合作的校長之一,對於匡懷的每一位委員均屬義工,他直言這個安排「都幾蠢」。蠢並非字面上愚笨的意思,而是在香港講求現實的社會上,仍有人抱有一份犧牲的精神,不計較付出、回報,肩負起扶助弱勢的責任,實在難能可貴。容偉鴻笑言,「就會覺得你蠢,總會有人欣賞。」
Peter 外表粗獷,心底很溫柔。
新界人家
民生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