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四代人的家真不算多。李家良一家的四代人記憶,都與西貢有關。四十多年來,他見證西貢舊墟從一個樸實悠閒、鄰舍隨和客氣的漁村小市鎮,逐漸變成遊客絡驛不絕的假日好去處。它,早被認定是李家良的家,「我在這裡出生,以後也會留在西貢」。
李家良的議員辦事處設在西貢大街,距離他的家五分鐘車程,兩名不到6歲的子女在附近的幼稚園上課和上興趣班,平日除了去其他區開會,他的生活幾乎離不開西貢。他與西貢的淵源,未出生已開始,「我三代人也是在西貢長大的」,外公姓周,在當區便有一處周家祠,小時候他的長輩在舊墟做生意,賣雜貨、裁衣服,幾代人至今也在西貢住,舅父間中便來他的辦事處「打躉」。從外公那輩起,也是在迄今有90多年歷史的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畢業,他打算讓第四代繼續傳承下去。
帶著鹹魚赴英讀書去
李家良眼中的西貢人,性格隨和,鄰里之間重感情。他說自己兩歲時曾在街上走失,很快便由街坊找回來,如今他有了孩子,街坊阿姨仍會笑他說「(囝囝)同你一模一樣,就算像你般也走失了,也一定找得回來」。
李家良探訪糧船灣居民。
他自己也一樣念舊。15歲那年去了英國讀書,離港前專程在舊墟雜貨店買了很多鹹魚,怎料到埗後全發霉了,他卻不捨得,寧願把霉都刨走,再用鹽醃住,同學們吃過都說鹹得過分,「我卻很喜歡,一吃便思鄉」。大學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回到西貢,「沒想過搬出去住,因為在外國已住了8年」。
有別新界其他區天翻地覆的改變,西貢大部分建築物、街道還是原來的樣貌,連雜貨店也傳承了三代人,但李家良卻見證了「沙士」以後,西貢開始不一樣。那時經濟變差,香港大力發展旅遊業,人們從而發現了西貢,「未有沙士前,(外面的人)主要是夏天來游水,秋冬便會靜,但之後一年四季也這麼多人」。
想幫自己個家帶來改變
8年前當上區議員的李家良生於斯長於斯,自然比外人更了解街坊狀況,「我覺得(做區議員)是一個機會,幫社區做一些改變,建設自己個家」。
走在社區上,撞口撞面的不是叔伯兄弟,就是多年鄰居,街坊見到他落區也會親切地叫他一聲「家良」,「叫我李議員很不慣,大家都是西貢人,議員這個身份只是這一刻」。
「我是李家良,我在這裡出世,這一點不會變。」
「叫我李議員很不慣,大家都是西貢人,議員這個身份只是這一刻。」
【越多人越塞車 起地鐵也兩難】
西貢是香港人的假日好去處,當地居民卻因而面對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活難題,比如塞車。李家良表示,自從多了人搬入西貢,再加上遊客大幅增加,交通問題令人非常頭痛,「以前上班是早上7點4分塞車,現在6點45分已開始多車」。
他說,即使現在西貢公路正在進行擴闊工程,亦遇到不少反對聲音,擔心會破壞西貢風貌,但沒有更完善的公路,又變相令交通問題惡化。有人提出倒不如索性起地鐵以解決塞車,李家良說這個問「仲大獲」,有可能令連鎖店進駐,使社區失去小鎮風貌,他認為比較可取是地鐵站建在科技大學附近,西貢居民再接駁小巴出去,至少保留一個距離感。如何確保遊客多了,又不會跟居民爭資源?這是李家良面對最大的挑戰。
李家良定期舉行街坊聚會,更曾扮財神向街坊派發朱古力。
新界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