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燦爛、雨季朦朧,青春美好易逝。以往,在香港這個經濟主導的城市,以青少年群體為受眾的文化產品總嫌太少,這幾年,在街頭、在舞台、在社交媒體上,總能看到年輕人活躍的身影,他們熱愛表達,喜歡分享,儘管方式迥異,但這些與青春有關的種種,總是特別引人入勝,一部部講述青春故事的電影,也往往特別賣座。
姚嘉俊陳敏娟是街坊眼中的模範夫妻。
對於家有兒女的家長來說,卻有另一番體會和擔憂,教育、日常相處的摩擦、溝通時一句講不對,親子關係仿佛隨時都會「中伏」,這確實是一個頗為有趣的課題。
夫妻分工 經營親子關係
有兩個女兒的陳敏娟,現在很珍惜陪伴孩子的時間。還記得大女兒出生的時候,敏娟一家居住在很小的單位,BB床只能擺在客廳,而產後身體虛弱的她需要休養,丈夫姚嘉俊就索性做「廳長」,搬出客廳和BB同吃同住,餵奶、換尿片,喊就要氹。「白天我和老婆一起湊,夜晚我就一個人湊」,如此一來,大女兒對他非常依賴,比媽媽更親近。
擅長安排和統籌的姚嘉俊就和敏娟分工,除了接送上、下學,他還負責編排兩個女兒日常的所有活動,減輕老婆負擔。不過,踏入青春期,老師建議兩人調整分工,比如讓女兒多和媽媽相處、聊心事,自言「很享受給女兒全方位照顧」的姚嘉俊無奈要退居二線。敏娟頗有感觸地說。她不認為所有的親近都是理所當然,而是要靠雙方的努力,在溝通和相處上,她願意主動踏出第一步。
女兒日漸長大,學校老師建議媽媽要多和二人談心
「勿吝嗇對兒女讚美」
敏娟的兩個女兒,一個10歲、一個9歲,一個內向少言、一個活潑獨立。「由於家姐更內向,我就會更加關顧她……有時候可能真的會忽略阿妹,阿妹有時會說,『為什麼又是我讓著她(家姐)!』但我和她談,她也容易接受,做出讓步,我也會給她一個Like!」她提醒爸爸媽媽們,不要吝嗇對兒女的讚美。
大女兒思思最近迷上了看Youtube學習整蛋糕、曲奇,敏娟就陪她一起買材料,讓她學習用刀切東西,看到女兒自己動手完成作品後的滿足感,敏娟也覺得很欣慰。
在兒女的成長道路上,遇到磕磕絆絆是常態,每個人的性格都不同,父母能做到的,是得到孩子們的信任,是讓孩子們知道,家裡總有一盞燈,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租田耕耘 學分享與珍惜】
小時候家境平平的敏娟也希望生長在優沃環境中的女兒們學會分享和珍惜,「我小時候要幫爸爸搓麵粉、搓餅,環境不算好好,想要什麼都要自己努力。」所以她想創造機會,讓女兒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裡,學會分享和理性消費,將還新凈的衣服、文具、玩具等分送給親友。「我們最近還租了一塊田,我希望她們通過自己耕耘,學會不要浪費,日後再將種出來的蔬菜分享給別人。」
在物質過剩的時代,姚家希望兩位女兒學會與人分享。
新界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