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香港人」不畏困難、發奮向上、靈活變通等等的精神,編導葉君博(Michael)帶領一眾「從零學起」的長者,將自己的人生故事搬上舞台,以生命感動生命。
葉君博:有啲嘢唔試吓去做你就無!
這幫老友記,就是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學員。對於Michael來說,要教導一班上了年紀的「傳耆」學員,一手一腳從編寫劇本到在舞台演出絕不容易。Michael笑言老人家雖然有身體上限制,例如關節有時會有不舒服的時候,而且絕大部分沒有演出經驗,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專業劇團的要求,然而他們亦有比年輕人優勝的地方,就是有顆虛心、待人謙容。
以區外人身份帶領街坊講故事。
//以全新眼光去認識這個社區,但又要從細節中考究共鳴感。//
他形容,這班傳耆學員會跟他說「我唔識你再話我知」、「我試完可以再試」,這些均是態度好的表現,對不明白的地方亦會直接了當說出來。他說:「這是與老人家相處好的地方,因為他們的人生閱歷比我們豐富。」他認為老人家與年輕人最大分別,就是人生閱歷影響了理解劇本、理解演繹的分別。
Michael這次負責的正是元朗及天水圍,惟他與該兩區並沒有太大淵源,亦因此可以完全以第三者角度、用全新眼光去認識這個社區,從學員口中聆聽他們眼中的元朗、天水圍,「這是一件好新鮮的事」。
他舉例指出,今次的演出中有幾個地區故事容易令新界人產生共鳴,例如故事提到很多只有元朗區人才會明白的地方名:「沙埔村」、「雞地」,顧名思義「雞地」是一個養雞、買賣雞隻的場地;「落腳地」則是該區區民常用的字詞,很多從外面打工,後來搬進該區作為「落腳地」。
他認為戲劇是打通隔閡的良好媒介。
//地區歷史是認識獅子山下精神的橋樑。//
身為說故事的人,Michael認為口述歷史戲劇擁有一個「最大信念」,就是以地區歷史作為橋樑去讓大家認識獅子山下精神,亦即是香港人如何在資源困乏年代下掙扎求存,再在掙扎求存下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他說:「我覺得這感覺最強烈。」
憶述祖母「能夠做到就要做」
Michael又提到,已離世的祖母讓他明白一種「能夠做到就要做」的精神,「嫲嫲堅持所有事親力親為,成為我凡事盡力做的榜樣。」故他會用這一套「精神」教導這班傳耆學員,並時常提醒他們在身體情況許可下「試試再做」、「再做多少少」、「唔做你就無」。
老友記演繹「獅子山下」歷史故事。
葉導為老友記的出色表現感興奮。
【避開創作盲點 保持「社交」距離】
當大家認為戲劇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相處如親?Michael則認為做一個導師,適當的距離感反而才是正確之道。他說:「我會盡量不要當『老友記』他們是親人,因為太親近、投入的話,創作角度來看會有盲點。」
葉君博創作經驗豐富。
新界人家
文化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