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沙田家庭,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故事傳承。20歲出頭的郭旻灝(Phil)與爺爺一起,延續殯儀祖業,為逝去的人開展第二世界。同時見證亡者家人延續愛的故事。
兩爺孫合作主持喪禮。
殯儀誦聲隨風逝 多少故事留下來
Phil在單親家庭長大,身兼父職照顧母親與妹妹,中六畢業後隨即跟隨爺爺從低做起,成為「金星殯儀」的見習殯儀師。
自小對喪禮不感恐懼
Phil是正宗「沙田友」,他憶述:「細細個同四個堂兄弟姐妹跟嫲嫲去沙田街市買餸,街市差不多每個檔主都會認識嫲嫲,因為她是『大戶』,買豬頭、一大堆雜魚和果蔬,用來準備喪禮用的祭品。」
郭旻灝的嫲嫲在家準備的祭品。
75歲的郭爺爺從事殯儀業多年,至今仍未退休,Phil是郭家孫兒中排第三。Phil憶述:「記得我幾歲的時候,因為太祖母去世回鄉送殯,當其他孩子對喪禮感恐懼,只有我主動提出要瞻仰遺容,可能我注定要繼承祖業吧!」
約兩年前,Phil邊讀書邊到殯儀館幫忙,他回想:「本身有音樂底,所以爺爺安排我從樂手開始接觸儀式,當時心裡覺得那些音樂很老套。」
郭旻灝為年輕家屬做儀式細節。
後來全身投入後,爺爺和叔伯們逐一講解每個細節背後的含義,他驚覺當殯儀師絕不簡單,單單是祭品已經有一本「百科全書」去學習。
「儀式當中誦讀亡者的生平,那時候的眼淚是感激、是敬佩。」
所謂「人心肉造」,Phil一開始面對哭啼場面無所適從。亡者親友進場時,要面對至親逝去的事實,那時滿臉是悲痛的眼淚。直至他發現爺爺於別人母親的喪禮上,在場內進行自創的、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一曲這儀式進行時,逝者家屬同時哭著。Phil在這情景下,就領悟到喪禮能將悲痛化作感動的眼淚。
Phil牢記爺爺的一句:「我們做殯儀,每一事每一物都要讓亡者得崇高的尊重,讓家屬們感受到亡者安詳離去,而亡者的故事得以流傳。」因此Phil和郭爺爺在與家屬會面時,都會盡量詳細了解亡者的一生,力求透過儀式彰顯亡者精神與心願。
郭旻灝:「細節做到最好,先係尊重亡者。」
【堅守傳統毛筆寫文疏】
Phil直言當自己稍微出錯漏,爺爺都會指罵,但他認為這是成長必經的。
雖然郭爺爺對Phil很嚴厲,但Phil在內心感受到爺爺的敬業精神。他舉最簡單的例子是,電子世代下,爺爺堅持以毛筆書寫文疏(稟告神明的文書),那是一種對傳統心意的執著。
郭旻灝的爺爺做事一絲不苟。
心痛爺爺仍未能退休
Phil感慨地道:「爺爺已經70多歲,工作經常要早出晚歸,每次放工聽見他『抖大氣』,我都會心痛。」他坦言爺爺嫲嫲本應享清福,但兩老趁還有力氣時給孫兒們買好吃的,所以每次回家吃飯,餸菜擺滿一桌。
Phil今年考上車牌,能代替爺爺駕車外出工作,減輕爺爺的負擔。他由衷地道:「老人家們辛勞了大半世紀,我要加速了解及掌握傳統儀式,因為是時候讓他們好好享受人生。」
殯儀師藉儀式表達逝者心願。
新界人家
沙田
專訪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