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元朗)90歲婆婆 落田種菜收穫人情

 2020-06-06
(屯門元朗)90歲婆婆 落田種菜收穫人情

元朗有個地方叫「雞地」,在政府或網絡地圖上都搜尋不出,卻是「元朗人」的集體回憶。然而,搵不出來的,還有小村莊、小居民、小記憶。在這條小村,村口經常坐著一位滿頭白髮、笑面迎人的老人家——蔡婆婆。


蔡婆婆:記得帶啲手信返去!


據蔡婆婆憶述,大約在五、六十年代,她從九龍的寮屋區搬進元朗雞地,一住便是半個世紀,可算是見證時代變遷。

「以前天熱,我們會餵鴨仔吃西瓜冬瓜」

「雞地」,故名思義,曾經是元朗墟買賣雞鴨等家禽的市場。蔡婆婆年輕的時候,與丈夫一起經營小小農場,有雞、有鴨、有白鴿,包羅萬有。

「還記得以前,當夏季天熱的時候,我們會餵鴨仔吃西瓜、冬瓜,然後用瓜皮趕鴨仔。養大概60天,便會賣掉。」婆婆口中「賣鴨仔」的地方,位於YOHO MALL附近,店鋪仍在,但業務已大不同。

除了飼養家禽,蔡氏家族的小小農場也有出產時令蔬菜及水果。


種菜是婆婆的生活樂趣。


蔡婆婆說,菜田其實只是舊家門前的一塊小農地,種類卻不算少,這裏種生菜粟米,那裏種木瓜香蕉,享受悠悠生活。

蔡婆婆透露,從菜田收成的農作物,一半作為家中食糧,一半則會出售給合益街市的菜檔。就是這樣養大膝下八名子女,變形的脊柱正是婆婆勞碌半生的證明。

蔡婆婆回憶,這一種純樸的鄉村人家生活,只維持到九十年代初。「當時遭到政府收回地方,不能再養雞養鴨,老伴也在不久之後病逝,幸好那時候子女開始出身,負擔大大減少。」

自此以後,下田種菜由蔡婆婆的職業,轉變成她的生活樂趣。


呢個90 後出品好fresh !


「我沒有讀過書,下田是唯一的技能」

即使蔡婆婆今年已超過90歲,但她不理子女反對,仍然堅持日常下田,「我沒有讀過書,下田是唯一的技能、也是生活樂趣,我都一把年紀,過得一天是一天。」

下田除了是老人家的生活寄托,背後更有一份對家人的愛。「都市人生活節奏快,經常外出吃飯,每天吃了不少味精。我希望每次子孫回來探望我的時候,都可以有『手信』帶回家。」

婆婆口中的「手信」,自然是她親手種植的蔬菜水果。


農作物注滿對親人的愛。


【元朗「菜」宅多朋友 拒做都市人】

相信元朗給都市人的印象,是充滿鄉郊特色、風土人情的一個地方。事實上,蔡婆婆有同樣想法,所以她一直住在元朗。

婆婆年紀老邁,身體機能遞減,小女兒多次提議帶她到市區同住。但是,每次住不了一星期,婆婆便嚷著要回元朗的家------一個附近沒有商場、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急促的步伐,遠離煩囂的家。

「每天坐在家裡的花園、家門前的長櫈,每有附近居民經過,他們都會跟我打招呼、噓寒問暖,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

在老婆婆心目中,市區雖好,但始終沒有住在元朗來得自在,有人氣、有人情味。



蔡婆婆常坐在村口,笑面迎人。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相關文章


(西貢)水上人家吳仕福社區人家

(西貢)水上人家吳仕福

週末的西貢,人潮喧鬧。沿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向碼頭方向走去,街巷錯落縱橫、宗祠古屋點綴其間,豪華遊...

(沙田)實實在在唐學良社區人家

(沙田)實實在在唐學良

填一份申請表、打一個電話預約門診、換一個電燈膽,他一次一次地幫忙、一件一件地完成。在很多人眼中...

(西貢)街坊開心果溫啟明社區人家

(西貢)街坊開心果溫啟明

在景林邨景櫚樓地下這個狹小的議員辦事處,卻是全邨最熱鬧的地方。做訪問的那天,從一早就開始下雨,...

(沙田)陳敏娟的姚家情社區人家

(沙田)陳敏娟的姚家情

花季燦爛、雨季朦朧,青春美好易逝。以往,在香港這個經濟主導的城市,以青少年群體為受眾的文化產品...

(西貢)真西貢人李家良社區人家

(西貢)真西貢人李家良

香港,有四代人的家真不算多。李家良一家的四代人記憶,都與西貢有關。四十多年來,他見證西貢舊墟從...

(沙田)逆流大叔鄧家彪社區人家

(沙田)逆流大叔鄧家彪

緩緩的城門河水,從城門水塘的溪澗,蜿蜒曲折而下,環抱沙田,承載著河兩岸的時代變遷,亦見證著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