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一站係水邊圍……」,每天清早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在球場揮灑汗水,為一天打開序幕。光明學校位於元朗的一個屋邨內,由80年代至今,近距離的校園形象,深深印在「元朗人」腦海中。
光明學校現任校長邢毅,在一間學校服務20多年,卻未有固步自封,反而力求突破。
活動傳遞正向人生觀。
# 邢校長:「離開了教室,難道就不是學習嗎?」
「常聽街坊說我們作風很傳統,其實我們在堅守盡展學生潛能的信念下,一直創新求變。」除了在長假期實施「零功課」,學校更提倡九月開學首周「棄書」,以及選取課外書作中文科教材,希望令校園生活變得趣味盎然。
香港學業壓力大,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學生輕生的悲劇。身為教育工作者,邢毅希望推動正向教育,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發掘生命意義,從而獲得「幸福感」,更快樂地活出真正的自己,減少悲劇發生。
「小朋友未必明白甚麼叫生命的意義,所以我們要深入淺出,用更有趣的方式表達。我們利用學生自主創作的『正向勇士傳說』,以繪本及故事形式,將正向教育元素灌輸給他們。」
校方培養學子積極學習態度。
#「學生從學校得到幸福感,自然產生歸屬感。」
快樂與幸福感掛鈎,而兩者的延伸表現,可以從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看見。邢毅認為,「如果學生一放學便『雞咁腳走』,你又覺得他有多喜歡這間學校呢?如果學生從學校得到幸福感,自然對這個地方產生歸屬感、凝聚力。」
對於一眾「元朗人」而言,相信學校的露天籃球場可算讓大家印象最深。特別之處並不是因為設施罕有,而是和街坊之間的「互動」。
學校座落於屋邨之中,校門對外是輕鐵及巴士站,以前球場的圍欄較矮,有時學生把球打得太高,就要請求街坊幫忙把球拾回來。近年學校把圍欄建得更高,減少影響街坊固然好,但相信這一幕也刻在不少街坊的心中。
不過,除了學會勤奮練習,邢毅更希望學生學會不怕輸。「成長路上有高低起跌,學識著眼背後努力的過程,小朋友才會輸得起,不會事事輕言放棄。」
元朗街道上,邢校長桃李滿門。
「遠在水邊, 光明在前」,學校與街坊關係好。
【求進天地廣闊 嘉年華學做人】
正因校長革新、敢試,不但改變了固有的課堂模式,更向學生傳遞待人接物的態度。
邢毅指出,學校去年首辦「光明耆樂嘉年華」。顧名思義,由全體六年級生為社區的長者,一手一腳組織嘉年華,包括寫信尋求贊助商、邀請長者參與活動等,老師只任輔助角色。
「離開了教室,難道就不是學習嗎?學習不只在教室中進行,教室以外有更寬廣的天地,發掘學生更多潛能,透過各種活動的設計,讓學習生活化、趣味化,寓教於樂。」
「還記得當時,因為參加者需要爬樓梯,有一位學生主動請老婆婆坐低休息,還帶了一杯暖水給她。這一幕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自己都問自己,是誰教他這樣做出如此貼心的行為?」可見這種潛在課程所傳遞的價值、規範及態度,對學生的做人處事具有深遠的影響。
學生組織嘉年華,與長者同樂。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