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和經濟面臨巨大衝擊,新失業或收入受影響群組不斷飆升,很多非社福機構服務對象的人,因為停工及經濟重挫而「手停口停」。有非牟利機構(NGO)眼見他們承受突如其來的生活壓力,提供過渡性食物援助,解決逼切需要之餘,同時變成受惠者的中途加油站。
香港婦聯負責服務屯門、大埔、北區、沙田及西貢( 市中心) 地區居民。
為紓緩面臨失業或開工不足者的經濟壓力,確保他們獲取基本食糧,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2.4億元,夥拍多間機構推出「賽馬會逆境同行食物援助計劃」,提供過渡性適切支援。當中包括由香港婦聯負責的「煮飯食食物包服務」。計劃為合資格人士和家庭,提供八星期的食物包援助服務。食物包裡包括基本糧食如米、麵條、罐頭以及超市現金券。
食物包服務在三至五天審批個案,並即時提供食物供應。
政府統計處公布,七月至九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為6.4%,屬近16年來的高位;就業不足率維持於3.8%。站在前線社區支援工作的香港婦聯社會服務總監(註冊社工)謝永恒表示,社會上的確存在一班人在保護線上掙扎求存的人,或許是剛剛失業,或許是就業不足,導致突然的收入減少,例如有本地導遊。
食物包裡有米、麵條、罐頭以及超市現金券。
教佢釣魚就夠,好快可以恢復。
礙於傳統概念與心理因素,這批人士不太願意接受社會資源,也不想拿現金支援或綜緩。謝永恒則從同理心角度認為,「呢班人可能只是這一刻需要短期而即時的協助,教他釣魚就已經足夠,好快可以恢復經濟情況。」
與一般的綜援申請不同,「煮飯食食物包服務」能夠快速在三至五天審批個案,並即時提供食物供應,謝永恒希望計劃的彈性能切合社會需求,盡快減輕生活轉變帶來的壓力。
食物是打開對話的媒介
對於任何人而言,內心很怕被標籤為弱勢和基層,更何況是本身具備經濟能力的新失業人士。謝永恒表示,他與團隊視眼前的食物包是媒介,透過領取過程展開與相關人士的對話,而非採用傳統的建立個案處理模式,以達到彼此尊重的交流,有效提供相應的支援。
「會當佢哋係朋友咁閒話家常,問下近況,分享下湊仔經、煮飯趣事。」謝永恒如是說。
受助人須預約到指定地點領取食物包。
【受助與施予 循環不息正能量】
「不要當這是援助,你現在來領取食物,你更加有能量協助這個社會。」謝永恒鼓勵更多有需要人士申請領取食物包,他深信受助與施予是一個循環,每個人都擁有潛能站起來。
一個箱提供一個人一星期的食物份量。
七孩之母的身教與言教
負責「煮飯食」計劃的香港婦聯社工馮姑娘透露,目前為止最多申請戶為三至四人家庭。曾經有一位媽媽獨自帶七個孩子到中心領取食物包,其丈夫因為疫情關係滯留內地工作。
馮姑娘最深刻的是,那位媽媽告訴孩子:「我哋今日接受幫助,日後我們有能力時就要幫番人!」她認為計劃同時是一種家庭與社會的體驗式教育。
民生
生活
社區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