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及青衣之間的藍巴勒海峽,海水臭味問題困擾沿岸民居逾廿年。早前,荃灣沿海七個屋苑居民代表,聯合去信立法會,要求當局正視及盡快解決問題。有議員直言,當年政府曾指加裝旱季截流器,可減輕達七成的臭味。雖然荃灣沿海康文設施陸續美化,但有市民慨嘆,近年臭味有增無減,實在大煞風景!
荃灣海濱陸續美化,但海岸臭味依舊。
海濱花園居民:船隻油污加垃圾好難頂
藍巴勒海峽經常被指臭氣沖天,海上垃圾問題不容忽視。環境保護署曾進行研究,指藍巴勒海峽產生臭味,是由於污水及污染物。流入荃灣區雨水排放系統,當中的有機物沉澱積聚在暗渠內腐爛因而發出臭味。居住在海濱花園林女士向《我家》記者控訴,每當吹東南風加上潮退,就會有垃圾被吹至荃灣一帶海面,再加上海上亦停泊不少躉船,船隻油污加上違法傾倒垃圾的問題,令已困擾該區的坑渠糞便臭味更持久難聞,因此住戶不時要關上窗戶,避免「吸毒」。
林批評,荃灣及青衣兩岸近年已經陸續改劃為住宅區,大量民居入伙,但當局仍讓船隻泊位靠近民居,因而產生污染。她希望,有關部門能設法將船隻泊位向外移,減低對居民的影響。
舊樓糞渠污水排入海灣,飄出濃烈臭味。
居民希望部門能設法將船隻泊位向外移,減低對居民的影響。
海上漂浮垃圾多,亦是臭味來源。
陳恒鑌:旱季截流器成效不彰
一直跟進藍巴勒海峽污染問題、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向《我家》批評,旱季截流器浪費金錢且成效不彰。他憶述,政府當年曾表示在荃灣上游安裝四個旱季截流器,臭味便可改善達七成。他直言,近年仍有不少海旁居民一直投訴,幾乎每天仍看見大量污水經雨水渠排出荃灣海灣,惡臭依舊濃烈。陳恒鑌認為,最有效改善海水臭味的方法,是在海旁設截流器,一次性收集污水,減少污水累積及形成淤泥。他透露,政府計劃在荃灣大河道與馬頭壩道箱型雨水渠下游之中,設置大型旱季截流設施,惟最快2027年才能完工。他擔心,相關工程要六年後才竣工時間過長,希望當局可加快工程進度。
陳恒鑌批評,旱季截流器浪費金錢且成效不彰。
田北辰:修污染條例加強執法
另外,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荃灣海岸發出臭味的源頭,因附近舊樓糞渠污水排入海灣,環保署估計由駁錯渠引致的污染排放量,約佔全港近岸水域總污染排放量的三成,強調治本方案應為處理日久失修及渠管錯駁的問題。
田北辰又指,申訴專員公署早前曾批評政府部門延誤處理舊樓錯駁渠管個案,並建議環保署檢討及修改《水污染管制條例》,改善執法效能,又要求屋宇署加強向不遵從法定命令的「三無大廈」業主作檢控。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日前回應指陳恒鑌的質詢時表示,政府非常緊張荃灣海灣氣味問題,已多管齊下處理。他強調現有措施有一定成效,但認同要更徹底處理問題,因此政府內部亦有討論,加快設置大型旱季節流器的工作。
田北辰認為處理渠管錯駁才是治本方法。
曾有豬蹄「擱淺」荃灣
揭環保署不足之處
早前屯門黃金泳灘發現有多件急凍食用牛扒飄浮。去年年中,荃灣、屯門及內地虎門泳灘,亦疑因南沙有一艘裝載豬蹄的貨船傾覆,導致大量豬蹄「擱淺」。惟當時環保署被指應對較慢,惹來審計署批評,並揭發環保署在監察海岸地點垃圾積聚情況時,有24次人員再次監測時偏離預定時限。
海漂垃圾編制指引待更新
有關豬蹄事件的批評,事後環保署回覆指,由於應對大量海漂垃圾編制指引,海上垃圾的概括分類只包括塑膠、金屬、玻璃、加工木材、紙、瓷器、橡膠和布等物料,豬蹄不包括在內。而在泳灘發現的豬蹄,並不符合海上垃圾的概括分類,因此不能啟動境內發現大量海漂垃圾編制。
事後,審計報告認為,環保署應汲取經驗更新該編制指引。如再次遇上類似事件,應即採取跟進行動,並與內地當局探討就類似事件通報環保署。另外,審計署發現在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有24次環保署人員於再次監測偏離預定時限,最長一次更遲足106天。
去年年中, 內地虎門泳灘有大量豬蹄「擱淺」。
駁錯渠11年未糾正屋宇署被批無能
申訴專員公署今年三月公布一項私人樓宇污水渠,錯誤接駁至雨水收集系統主動調查。調查報告反映屋宇署嚴重延誤、監察無能、人手錯配及未有主動向「三無大廈」提供協助,而環保署則涉未有盡力搜證及執法,導致有兩宗駁錯渠個案拖逾11年仍未獲得解決。
公署批評,署方未有就個案及早展開調查,或轉介個案予其他部門,導致個案數年間未有進展,反映處理個案時出現嚴重延誤,當中有「三無大廈」因未設法團導致駁錯渠,直至清拆重建才能解決。
而屋宇署未有定期監察,並跟進未獲遵從的法定命令工作進度,導致駁錯渠問題在法定命令屆滿後仍未獲糾正。公署認為屋宇署應該果斷執法,促使相關大廈業主盡快糾正駁錯渠問題,避免影響衞生。
申訴專員今年三月公布一項「駁錯渠」調查。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