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康城入伙十二年,各期住宅相繼落成,教育局早於區內規劃興建五所中小學,並預留用地,惟至今未有學校落實興建。個別區內家長不滿跨區就讀,加上同區學位供過於求,有意見冀改變部分用地轉作公眾街市。地區人士認為,改變用途爭議極大,難獲居民同意,建議當區建培訓專長學校,方便居民,又避免與區內其他學校惡性競爭。
領都旁曾批予東華一條龍校
根據該區的核准總綱發展藍圖,日出康城需於三幅土地,興建共三所小學及兩所中學。三幅土地分別包括第2期領都以南的用地、第3期緻藍天東北面及第7期MONTARA西南用地。
當中位於第2期領都以南的用地,面積近13,000米,早於2004年已批予東華三院興建共60間課室的一條龍中小學。雖然如此,教育局至今未啟動到立法會申請建校撥款及校舍分配,令近20年來日出康城仍未有中小學,三幅預留的校地多年來一直閒置或借用作臨時建築辦公用地,最近的學校只有位於峻瀅旁邊石角路的一所,是國際學校。
康城MONTARA 附近學校用地,現作臨時建築辦公室用。
教局:視區內預計學額供求定
教育局放緩建校,原因或與區內適齡新生人數,未見顯著增長有關。根據西貢區的人口推算,西貢區在未來八年的中小學適齡新生人數,未見顯著增長。小一新生從去年約4,000名的高峰時期,將持續下跌至27年的3,200人。至於中一新生方面,雖將由去年3,900人,至2028年僅增長至4,100人,意味區內中小學學額需求持續低迷。
因此去年9月,教育局回覆西貢區議會時指出,會繼續監察西貢區內的預計學額供求情況,審慎考慮各相關因素,按需要適時籌劃建校項目,並將與辦學團體溝通,及與港鐵公司商討校地發展時間及方向,適時檢視及啟動相關工作。
第2 期領都及第4 期晉海之間的校地,同樣閒置多年。
教育局指要預計區內學位供求情況,才按需要籌劃建校項目。
方國珊:改規劃惹爭議且成數低
為免用地一直閒置,有康城居民提議將用地改建為街市或擴充商場,以緩解區內物價貴、選擇少的問題。惟西貢區議員方國珊向《我家》指出,由於學校用地有實質需要,且早經當局核准並刊載於各住宅的售樓書中,一旦要改變作其他用途,除要到城規會申請改劃外,亦勢必影響用地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就算作出諮詢爭議料亦十分巨大,成事的機會甚低。
方國珊表示,日出康城屬中產家庭為主的社區,對直資或國際學生需要較大,跨區選校情況普遍。加上區內學額出現過剩,因此理解教育局政策要平衡區內中小學的需要。
惟她強調,對家長及學童而言,有原區就讀選擇始終會較好,因此她希望當局可因應該區情況,加快三幅用地當中部分的建校規劃,讓有特別用途,如融合教育或發展特別,如音樂或運動等專長的直資學校,既更適合當區需要,又不至與同區主流學校出現「爭收生」的情況。
方國珊擔心學校地轉其他用途,將引發巨大爭議。
議員斥教局無明確規劃
珍貴土地資源白白浪費
日出康城最早於2010年9月入伙,至今已12年時間,學校規劃只聞樓梯響,曾在區議會多次追問教育局進展的西貢區議員張美雄認為,教育局以整個西貢區去看待康城區中小學的需要,而對康城區建校計劃含糊其辭,對當區居民有欠公允。
張美雄直言當年剛入住的幼稚園生,今日已經係中學生,但區內原先規劃的2間中學及3間小學用地,多年來教育局對學校規劃欠缺清晰方向,亦無任何設置民生設施的短期計劃。他認為如不能全部作學校用途,是否應研究騰空部分予港鐵作其他民生配套,令珍貴的土地資源不至繼續浪費。
他引用2016年統計處的數字指出,康城區不論小學中學適齡學童都已經過千人,單是此區已遠遠超過規劃署每25.5名學生,就需要有一間課室的標準。他認為,此數字與教育局一直以來引用整個西貢區的數據,有明顯分歧。因此他認為,康城區興建一間學校絕對係綽綽有餘。
張美雄批評教局多年來對學校規劃欠清晰方向。
再有泥頭車意外
將隧公路大擠塞
再有因泥頭車出入,令將軍澳發生嚴重交通意外。本月4日,一輛泥頭車沿將軍澳隧道公路往將軍澳工業邨方向行駛,駛至近寶康公園對開時,疑失控自炒翻側,泥沙散滿一地。
據事發時的影片所見,涉事泥頭車行駛時懷疑失控,突然扭右轉向路中石壆,撞毀燈柱及路牌後向右翻側,車上泥頭濺滿一地,泥頭車司機亦受傷一度被困,令來回交通一度嚴重擠塞。
泥頭車本月4 日於將隧公路翻側。
車速問題惹居民關注
意外發生後,方國珊曾趕赴現場了解。她表示,當時肇事泥頭車重30噸,斗上載滿泥頭,撞毀石壆及電燈柱,電燈柱位置曾出現漏電相當危險,泥頭車滑行時亦磨損路面。
方表示,泥頭車大都前往將軍澳堆填區傾瀉泥頭,不時有街坊投訴車速太快及車上飛沙走石,對道路使用者構成危險。因此她希望當局加強監管,避免再發生同類意外。
車上泥頭濺滿一地,來回交通一度癱瘓。
我家焦點
西貢
交通
民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