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候公屋愈見漫長,政府推動過渡房屋計劃助劏房戶容身。然而,早應2020年落成的荃灣海興路「水管屋」計劃,項目拖延兩年後,該設計因招標時工程回標金額超標而擱置,現改成方形混凝土建築並重新招標,暫定明年中入伙。地區人士促請政府監督過渡房屋的施工狀況及進展,避免有關項目進一步延誤。
一直紮根荃灣的仁濟醫院董事局,早於2019年宣布,擬於荃灣海興路,向地政總署申請,以象徵式租金批出短期土地租約,興建約124個水管屋及管道屋作過渡性社會房屋。當時,預料最多可有350人受惠,計劃2020年動工並落成,供有需要的市民入住。
荃灣海興路「水管屋」延誤逾兩年仍未動工。
項目連帶使用毗鄰土地,令單位總數由原本預計的最多130 個,將可增至210 個。
原設計方案引多方注目
招標結果超出政府撥款
其時,「水管屋」設計方案一出,引來社區注目及討論。主要為圓形設計的水管屋,利用現成地底管道建築物料興建。仁濟醫院一方,當時推介時指出水管屋建築方法較傳統樓宇簡單,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組裝,且管道建築物料可承受高壓,具防火特質。
因此,仁濟提議以此作為過渡性房屋,每個單位可住一至四人,以低於市價出租予輪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的家庭或個人,或住在劏房等不適切住屋的基層住戶,荃灣居民更可優先申請。
然而,事隔兩年,「水管屋」設計因2021年項目招標結果超出政府撥款,加上仁濟一方指聽取公眾意見後,已將設計由水管形改為以方形混凝土建築物為主要建築群,只保留兩個「水管」作試驗單位,換言之,以「水管屋」為主體的設計已擱置。
負責營運該過渡性房屋的仁濟醫院董事局表示,修改多項設計冀可符合成本,今年三月已就新方案才重新招標,預料今年第三季動工,明年六月竣工,合資格市民明年中可申請入住。而該項目連帶使用毗鄰土地,令單位總數由原本預計的最多130個,將可增至210個。
項目中的「水管屋」設計,因招標時超資而擱置。(效果圖)
陳穎欣促當局跟進延誤
並交代各項目施工進展
工聯會新界西南立法會議員陳穎欣向《我家》表示,社會各界均希望本港可以盡快告別劏房,而政府雖於本月強調覓得土地可供約21,600個過渡屋單位,但截至今年一月仍只有約2,000多個單位開始營運,並到五月投入單位才稍增至約5,200個。陳指出,對荃灣及葵涌區內多個項目皆延誤,深感失望。
為此,她早前就過渡性房屋項目推展及延誤等問題,向運房局局長陳帆作出書面質詢跟進事件,並要求於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就問題展開更深入討論。陳穎欣批評,不少過渡性房屋在興建過程中碰壁,包括上述提及海興路的項目延遲至少兩年半落成。她直言,問題反映興建過渡性房屋推展比政府理想存在一定落差,因此期望政府可交代所有過渡性房屋的施工狀況及進展,並設法解決過渡性房屋延誤落成的主要原因,避免有更多項目延遲,令有需要的家庭入住無期。
陳穎欣對區內多個過渡屋項目延誤感失望。
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旨在讓劏房戶有臨時棲身處。
運房局發言人表示,共有六個項目因地區諮詢和技術問題等而延誤,包括由仁濟醫院董事局營運的荃灣海興路橋底的首個「水管屋」項目,管道型設計已「擱置」,僅餘兩個「水管」作居住單位,其餘單位改為方形設計。
發言人續指出,改設計後單位總數可增至210伙,預料將於七月動工,明年中竣工,較最初計劃延誤兩年半。
立法會小組委員會參觀元朗過渡房屋項目。
【葵青荃灣區過渡屋獲批資助申請】
用地位置
1. 葵涌業成街
非政府機構名稱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單位數116個
獲批資助額6,088.6萬元
進度 : 預計今年第2季完工*
用地位置
2.荃灣象山邨前荃灣信義學校
非政府機構名稱 : 九龍樂善堂
單位數145個
獲批資助額7,193萬元
進度 : 已投入服務*
用地位置
3.葵涌油麻磡路及昌榮路交界
非政府機構名稱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單位數200個
獲批資助額1.0997億元
進度 : 預計2023年第2季完工*
用地位置
4.荃灣聯仁街(前聯仁街熟食小販市場)
非政府機構名稱 : 齊惜福有限公司
單位數196個
獲批資助額1.0505億元
進度 : 預計2023年第2季完工
用地位置
5.荃灣深井光屋
非政府機構名稱 : 要有光
單位數44個
獲批資助額200萬元
進度 : 已投入服務
用地位置
6.荃灣青山公路青龍頭段115號(普綠軒)
非政府機構名稱 : 普門基金會
單位數85個
獲批資助額4,802.5萬元
進度 : 預計2023年第4季完工
用地位置
7.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
非政府機構名稱 : 仁濟醫院董事局
單位數211個
獲批資助額1.1275億元
進度 : 預計2023年第2季完工*
備注:資料截止今年5月(*為有所延誤項目)
仁濟醫院將項目改成方形混凝土建築,並重新招標。 (效果圖)
象山邨空置校舍改作過渡屋「樂屋」,早前已入伙。
葵荃四過渡屋項目延誤
原因包括惡劣天氣影響
運輸及房屋局早前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陳穎欣質詢時提到,至少有六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出現延遲情況。除了「水管屋」項目有所延誤,由樂善堂社會房屋計劃「樂屋」改建荃灣象山邨的前信義學校項目,因工友相繼染疫,而曾一度影響進度一個多月,推遲到今年四月中才入伙。
另外,包括區內葵涌業成街、葵涌油麻磡路的項目在內的另外四個項目,當局稱因需時處理地區諮詢時收到的不同意見、在項目發展過程中遇上技術問題、需較多時間諮詢專業顧問及進行招標工作,以及受惡劣天氣等所影響等延遲約一至六個月。
根據本月當局提交立法會的最新文件顯示,《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共已批出40個項目,擬建過渡性房屋單位數目逾17,600個,獲批資助額逾95億元。連同其他研議中的項目,至目前資料顯示,預計過渡屋單位總數可達21,589個。
葵涌油麻磡路過渡屋亦有所延遲。
起過渡屋多一個選擇
議員促疫後改建方艙
第五波疫情於年初大爆發後至今漸趨穩定,各區多個俗稱「方艙醫院」的社區隔離設施大量單位閒置。本月初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上,多名議員促情政府盡快研究將方艙醫院,轉為過渡性房屋的可行性。
立法會議員周浩鼎表示,現時全港有超過20萬人口居住於俗稱「劏房」的不適切房屋內,部分基層劃房戶的居住環境更是十分惡劣。因此,他認為在新冠疫情完全消退後,政府可將現有多個由中央援建的方艙醫院設施改作過渡性房屋,讓居住在「劏房」的市民能夠盡快入住。
周浩鼎建議, 疫情後將隔離設施改予過渡屋用。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則表示,政府應立即開展研究哪些方艙醫院適合轉作過渡性房屋,並就相關配套及安排進行討論,不要等到疫情進一步緩和才研究,令單位在疫情消退後未能及時應用。
運房局副局長蘇偉文回覆指,待疫情緩和後,將會聯同相關的部門及政策局,審視並研究哪些社區隔離設施有潛質作為其他項目,當中包括過渡性房屋。
蘇偉文指出,將審視社區隔離設施日後用途。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