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頭角居民多年來一直要求開放禁區。自本月起,沙頭角碼頭每逢公眾假期及周末周日,會「解禁」開放予本地遊旅行團遊覽,並在未來逐步開放,惟極具歷史及旅遊特色的中英街則未有在此計劃中。有地區人士期望,半年後或一年後,能開放整個沙頭角墟,未來更可以開放中英街,以帶動區內經濟改善就業。
少年警訊率先組團訪新增景點沙頭角之角。
六個月試驗計劃
沙頭角邨中英街仍屬禁區
沙頭角墟及中英街自1951年列為邊境禁區,此後所有人進入均要持有警務處簽發俗稱「禁區紙」的許可證。本月3日,政府夥同旅遊業界首辦為期六個月試驗計劃。每逢周末及公眾假期,容許本地人,以旅客身分踏足沙頭角禁區內的沙頭角碼頭,與及旁邊停車場開設的市集遊覽,其他地方如沙頭角邨及中英街等,則仍屬禁區,團客不得內進。
當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多名立法會議員,亦有出席儀式。而業界將會在每個開放日的兩個時段共安排六團到訪,參加者須透過旅行社申請專屬禁區紙。預計未來三個月,將舉辦共156團本地旅行團到沙頭角。當局會在遊客區域設置圍欄,並會派保安員駐守提醒旅客不得擅離。
選委界立法會議員陳月明向《我家》表示,今年正值香港回歸25週年,也為沙頭角準備了最好的禮物,就是迎來禁區封閉逾70年來首次開放,對禁區內的居民別具意義之外,也相信是為推展北部都會區計劃,邁出的第一步。
沙頭角開放碼頭予本地旅行團入禁區遊覽。
在本港的沙頭角碼頭,可看到深圳沙頭角邊境特別管理區(中英街)。
陳月明:
行動落實加強兩地融合
陳月明強調,藉沙頭角開放,以行動落實加強北部與深圳的融合,當日各人於碼頭更趁端午節,近距離隔着邊界與深圳市民互相問好祝福,她相信保安當局及執法人員會做好治安保障,將開放對當地居民的影響減至最少。
北區區議會副主席兼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則表示,於本月初首三日開放時的觀察所見,整體開放試驗計劃安排大致暢順,對沙頭角居民影響輕微,居民亦普遍歡迎。他直言,這是開放整個沙頭角禁區的重要一步,長遠希望可撤銷禁區,令更多港人認識沙頭角。
陳月明(左)相信藉沙頭角開放,可加強北部與深圳的融合。
李冠洪:
或增至每日接待500人
李冠洪續指,在沙頭角碼頭開放三個月後,如運作良好,稍後將會增加每日接待人數至500人,他亦期望未來在第二階段開放時,可開放整個沙頭角墟。惟他坦言,雖然不少本地遊客希望到訪極具歷史意義的中英街,但因中英街範圍涉及兩地政府共管,需時進行磋商,因此未能在首兩階段開放。
保安局副局長區志光出席儀式時表示,首階段開放將試驗六個月,之後會評估交通及治安等影響,再決定下階段開放細節。然而,因中英街邊界並無圍網會誤闖,容易造成執法問題,因此暫無計劃向遊客開放中英街。
李冠洪(中)指開放對沙頭角居民影響輕微,居民亦普遍歡迎。
林鄭月娥到訪未納入計劃內的沙頭角邨。
中英街限制
兩地大不同
中英街「一街兩制」由本港及深圳政府共同管理,有多個特色景點。當中最特別的是分隔中英兩方的八塊界碑,1898年英國租借香港,翌年便在沙頭角勘界設石,從此分隔兩地,雖然如此,居民仍可自由出入中英邊界。直至1951年兩地政府收緊邊境管制,中英街才變成禁區。
除了中英街界石,在深圳一方亦設有中英街牌匾、有關抗日戰爭的三一八警世鐘及臨海的古塔公園等多個景點。惟中英街兩地進出限制亦有所不同。
港人倘無禁區紙
不能個人名義進入
港人若沒有中英街居民為其申請禁區紙,並不能以個人名義進入中英街。惟港人可與內地人一樣,透過參加旅行團從深圳進入該處。疫情前本港有旅行社會舉辦中英街旅行團,代旅客辦理特別通行證,旅客會先從其他口岸進入深圳,再乘車到深圳鹽田區沙頭角進入中英街。
至於內地市民,由於內地於2000年設立了邊境特別管理區,放寬進入中英街限制以推動旅遊發展,因此任何旅客辦理通行證後,均可進出中英街。
隨著沙頭角禁區本地遊於本月初開始首階段開放,讓旅行社可在周末和假期舉辦旅行團,振興因疫情而重創的旅遊業界外,開放碼頭也大大縮短市民到吉澳、鴨洲及荔枝窩等特色地區的船程,為旅客帶來更多的本地遊體驗。
中英街於深圳邊境特別管理區,設有歷史博物館等景點。
新界北有海洋及古蹟
勢可發展生態旅遊圈
去年《施政報告》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已提出發展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此圈西至蓮麻坑、東至東平洲,涵蓋整個印洲塘及西貢半島,直徑達30多公里;深圳方面則涵蓋鹽田區、大鵬半島及整個大鵬灣,佔全市總面積三分一。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向《我家》表示,對旅遊業發展而言,大鵬灣/印洲塘旅遊圈,包攬深港兩地的自然保護區、海岸公園、地質公園,是發展生態旅遊、海洋旅遊的天然寶庫。
除此之外,圈內沙頭角、荔枝窩等亦涵蓋傳統客家鄉村及歷史古蹟。其中有逾90年歷史羅氏大屋,被改建成本港首個紀念抗戰的專題紀念館,意義深遠。他認為,除未來值得大力發展圈內結合人文的生態旅遊外,港人亦十分值得抽空到訪遊覽各個歷史景點。
姚柏良(左)表示,新界北未來可發展人文生態旅遊圈。
我家焦點
民生
文化
生活
大埔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