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出席朋友飯局,期間有位家長朋友與四歲小女兒玩樂,小女孩天真,到處透着那種無邪的幽默;女孩可愛,一顰一笑,愉悅、開朗、歡笑的心情,令在場眾多的朋輩也紛紛與小孩一起,以手機有趣的特效App拍照,成為當晚飯局的亮點之一。對比早前網上瘋傳一段香港名校面試班的短片,不禁有些感想。
【扭曲的價值觀】
在該段片中,老師對約十名小朋友嚴厲批評,言語激烈,甚至斥責小朋友哭泣,令不少網民及教育界人士感到震驚和痛心。但此短片某程度揭示社會及家長價值觀被扭曲,當社會將人簡化為「功能」(成績、證書),家長及小朋友便容易成為壓力的受害者。
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提出「陰影投射」理論中強調,陰影代表我們壓抑的黑暗面(如妒忌、貪婪、自卑),他並指出在家庭關係中,投射非常普遍。
父親強迫兒子做醫生,補償自己失敗的醫生夢想。
母親禁止女兒冒險,源於自身未被療癒的創傷。
過度焦慮的父母,便會過度控制孩子的私生活。
孩子身心出事,可能是受不了父母持續的操控。
【讓榮格斷斷症】
1. 完美父母的構成原因
社會焦慮的內化:
當父母將社會競爭壓力(如學業、才藝)視為對孩子「負責」的標準,實質是將自身對生存焦慮的恐懼投射給孩子。例如「怕孩子落後」背後,可能是父母自己未被接納的童年創傷。
榮格的「陰影補償」:
那些強調「我都是為你好」的控制,往往暴露父母未能實現的自我期待。比如強迫孩子學琴的家長,可能潛藏著對自己放棄藝術夢的遺憾。
2. 孩子症狀是家庭鏡子
身心症與反抗:當孩子出現拒學、抑鬱或身體病痛,心理學家溫尼科特(Winnicott)指出這可能是對「假我適應」(False Self Compliance)的反抗——孩子為滿足父母期待而壓抑真實需求,最終以症狀呼救。
案例:一個總被要求「懂事」的孩子突然脾氣暴躁,可能是在對父母親長期壓抑的情緒(如婚姻中的委屈)進行無意識模仿。
3. 如何實踐「去陰影投射」
榮格提出「個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接納自身陰影,整合潛意識:
A. 每日3分鐘「覺察」:
覺察投射:每次有情緒,誠實問自己:
我一味批判對方,是否反映我的脆弱?」
我是否將我的期待,投射到對方身上?」
接納陰影:放下完美期望,做真實自己
接納陰影,就是接納人格被壓抑的部分。
不帶批判,承認情緒,擁抱自己的脆弱。
B. 給父母的功課:
列出「我最討厭孩子的三點行為」,反向思考這些特質是否是自己被壓抑的部分(如討厭孩子頂嘴,可能因自己從不敢反抗權威)。
與孩子共同創作「陰影繪本」:嘗試用圖畫、文字分享各自害怕或是羞恥的經歷,將隱形壓力可視化。
定期讓孩子主導「自由時間」(如決定週日下午怎麼過),父母只觀察不干預,練習接納「失控感」。
C. 用「成長」取代「輸贏」:
錯誤示範
強調「贏過別人不能輸」,會讓孩子將自我價值與成績掛鈎。
正確語言
將「你考了第幾名?」改為「這次學到什麼新東西?」
當孩子失敗時說:「這次沒達成目標,但你的努力讓某部分進步了,我們一起看看怎麼調整?」
【開心窗說亮話】
快樂的童年不是逃避競爭,而是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培養出面對挑戰的韌性。如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所言:「孩子需要在『我是被愛的』和『我有能力』之間找到平衡。」
當孩子確信「無論成敗,我都有價值」,他們反而能更專注、更勇敢地探索世界。
生活
學習
心靈之旅
火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