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街買嘢,出街食飯」,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若對於傷健人士,在今日的香港仍屬荊棘滿途。縱使政府及各界皆冀共建「共融社會」,要真正做到「無障礙」,尚有一段距離。在今期「無障礙社會」系列下集,會從「行」「住」入手,檢討如何為傷健人士做得更到位。
建設「無障礙社會」有賴各界共同努力。
2017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及新的《殘疾人及康復計劃方案》(委託康復諮詢委員會制訂),其中特別關注持續提升公共運輸系統無障礙程度,及確保文體場地的改建與加建工程,符合最新《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的要求等。
「殘廁」投訴三年逾500宗 議員促優先處理
屋宇署於2024年2月委聘顧問檢討包括暢通易達洗手間的《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2024年版本),目的是提升私人樓宇的無障礙設施標準,顧問研究工作預期在明年首季完成。
然而,公用場地所的暢通易達洗手間,在2022至2024年接獲逾500宗投訴,主要涉及設施損壞、設施不足和清潔等。此外,《我家》記者在旺角大型商場亦目擊「殘廁」被霸佔使用,以及衞生問題等。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直言,過去亦曾有市民被揭發在暢通易達洗手間內食煙及瞓覺,因此她認為當局要加強教育宣傳,讓市民尊重傷建人士。她稱,當局須優先維修暢通易達洗手間,因它們廁格數量小,長期損壞會引起不便。
如用館內「暢通易達洗手間」,必須先推開大門。
館內男洗手間位於1樓,採訪當日電梯正維修。
【暢通易達洗手間投訴宗數】(2022至2024年)
漁護署:約20
食環署:約480
民政總署:2
康文署:約10
資料來源:新聞公報
低台小巴班次疏 源於支援級數低?
《我家》記者日前到長洲體育館察看,發現女傷健人士如由大堂進入「暢通易達洗手間及更衣室」,必須首先要有人協助推開大門。此外,當日大堂內唯一一部電梯貼上暫停使用告示,而該館的男洗手間及更衣室位於1樓,換言之,男性輪椅人士暫無法使用。
此外,政府2018年開展供輪椅上落的「低地台公共小巴試驗計劃」,其中「醫院線」屬試驗項目,惟效果「不似預期」。根據資料指出,它們不是停運就是維修中,真正行走寥寥可數。以來往青衣碼頭至瑪嘉烈醫院的413線為例,僅工作日指定時段每小時1班車,周六須預約而假日就停辦。
本身是支援殘疾人士事宜小組委員會副主席,立法會社福界議員狄志遠指出,本港無障礙設施欠連貫性,而現時康諮會只屬勞福局轄下的委員會,若可提升級別,由政務司司長統籌由不同政策局及傷健團體組成的無障礙社會委員會,相信安排措施上才會更符合需要。他稱,小巴試驗計劃為例,反映在政府支援不足下,小巴沒有足夠誘因增加班次。
狄志遠
「低地台公共小巴」2018開始起動。(資料圖片)
邨內商場用膳 都要兜大圈先到?
另一方面,政府今年再修訂屋宇署的《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究竟傷健人士在「住」方面,是否真的暢通無阻?記者在黃大仙一個屋邨巡視,該屋邨近年加強無障礙設施,如在大堂貼上無障礙主任聯絡電話,亦在戶外通道加裝斜台,方便輪椅人士上落,然而,如欲到邨內商場用膳,就要先繞道,途經休憩公園,之後再經過停車場出入口,才可找到連接商場的斜道。
「設計者不是傷健人士,如何知道他們需要?」同樣是支援殘疾人士事宜小組委員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江玉歡直言,雖然屋邨已加建斜台,但傷健人士需要繞道及經過停車場,才可到達商場,反映設計不人性化。她希望當局能為傷健人士進行大型統計及研究,令無障礙服務更到位。
江玉歡
出入口冇設斜台,輪椅人士需繞道而行
【輪椅人士要「過三關」入商場】
1. 先進入公園
2. 經過停車場出入口
3. 經過欄杆後見到商場斜道
民生
生活
學習
我家放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