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青少年中心由於供過於求,使用率亦呈下降趨勢,面對轉型挑戰已是近年社福界的共識。近日引起關注和討論的莫過於有意見提出「地盡其用」,讓青少年中心在早上提供長者服務。其中有反對意見認為,中心現有的硬件上包括設計、設施等,主要著眼於青少年的活動需求,或難以契合長者需求,無論坐椅高度、樓梯扶手、防滑措施等細節皆需要作調整。亦有業界認為,青少年或不想共享中心,長者到訪或將影響青年對中心的觀感云云。
現時全港有139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為6至24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服務,按照政府準則,每有1.2萬名兒童及青少年便需設立一間中心。然而,隨著本港出生率連續多年保持極低水平,參考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兒童及青年數目約111萬,即僅需93間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現實需求善用公帑似乎是不應迴避的社會責任。
實際上,「跨代共融」是近年世界各地新興的社會議題之一,年輕世代與銀髮族如何在社區共處,共同締造社區的生命力,在內地、日本,以至歐洲都已經有不少積極且富有成效的實例。比如上海長寧區的新華社區的社區營造中心,通過各種設計、建構豐富多樣的社區空間,讓孩童、長者、殘障人士都能在社區裡找到共同參與的可能。在這裡,社區的長者被稱為「積極老去行動者」,年輕人通過長者的生活經驗,拓寬了對生命的理解。
在日本,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幼老院」,即兒童與長者都同在院舍接受服務,讓長者不再孤單,重獲價值感之餘,也培養了兒童的同理心。日本政府於2016年起推行「共生政策」,旨在創造包容所有人共同居住、找到生存價值的社區,包括小孩、老人、殘障人士等,所有居民既是施助者,亦是受助者。政府部門的服務必須共同投入,同時邀請民間的牟利、非牟利組織加入,以創造地方的生活文化為共同目標。
基於此,在香港提出有關青年中心為長者提供服務的主張,現時的核心仍是「青銀分隔」,而非「青銀共創」。然而,這卻啟發我們思考為社區內的青年中心「拆牆鬆綁」,及如何利用政府的公共資源,營造跨代共融的社區——這不僅是出於善用資源的考慮,更是為了回應社區內的實際需求:培養社區的生命力,增強社區的韌性,而這與以往注重社區功能性的發展思路相比,無疑更推進了一步。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