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社區內,約有半百萬家庭肩負照顧殘疾人士與長期病患的重擔,數以十萬計的照顧者每日面臨沉重的壓力和孤獨感。近年來,長期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因精神壓力而導致的倫常悲劇逐漸增多。這不僅讓人們關注照顧者的艱辛,同時也啟示我們:是否能善用先進科技,為緩解照顧壓力以及改變長者生活狀態找到新的出路?
今年2月,國際電工委員會公布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IEC63310)。這個標準依據長者的生理及行為特點,為養老機器人的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提供了準則。
日本早稻田大學團隊近期研發的AI照顧機器人「AIREC」,可以協助長者與臥床者解決日常翻身、換尿片等困難。團隊認為,日本社會進入超高齡及少子化時期,亟需機器人提供醫療輔助與生活照顧,雖然技術仍在完善,但趨勢已不可逆轉。而AIREC在與人接觸時會特別注重安全和平穩,並根據使用者的行為及需求即時調整。
無獨有偶,中國在養老科技創新上也取得多項進展。去年9月,騰訊Robotics X實驗室展示了人居環境機器人「小五」(The Five)的概念短片,顯示在狹窄居住環境中,機器人能在人居環境中自由行走、搬運物品,甚至輔助長者起身。與此同時,機械狗「小西」今年初已在杭州西湖區投入服務,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送飯送藥(可上落樓梯,負載5kg)、陪伴聊天等智慧化社區服務。
這些案例不僅顯示出科技的發展能解決實際照顧難題,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新型網絡連結。事實上,將AI機器人、機器狗和數位平台等視為社區結構中的「行動者」,它們與人類共同構成一個「行動者網絡」(Actor Network)——這個角度有助於我們思考科技如何介入社區空間的建構、價值觀的重塑,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
過去,「照顧」意味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現今,科技不僅是執行指令的工具,更能學習和適應使用者需求。部分使用者甚至會賦予機器人情感屬性,視之為社交夥伴。對於居住空間普遍狹小的香港來說,如何在保障長者居家養老的同時,減輕照顧者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正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議題。
儘管如此,我們也無法忽略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倫理及社會排斥等社會問題,如私隱、自主權與信任的挑戰。相信只有在技術、社區與政策三方合力下,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更包容、更人性化的社會。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