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週末,颱風韋帕於香港南面約50公里掠過,成為21世紀以來第五個懸掛的「10號波」。近年來,全球的極端天氣成為常態,以香港為例,天文台數據顯示,2023年酷熱天氣警告時數創新高,2024年「黑雨」生效時數亦較前一年同期上升兩成。
上月24日,香港錄得超過33度高溫,來自不同地盤的三名工人懷疑中暑昏迷,其中兩人不幸離世,數字背後是一個又一個承受痛楚的家庭——每宗中暑、水浸、塌樹事故,都牽動着社區的神經。
極端天氣衍生的意外頻發,突顯了提升社區防災能力的迫切性。本欄上期已提倡社區要提升防災意識,加強應變訓練與支援,協助居民及早掌握應對災害的知識與技能,建立互助網絡、整合資源,增強整體韌性。
現時不少機構已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如香港紅十字會提供多項備災培訓及社區備災服務;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致力提升專業人士的災難管理能力;消防處和聖約翰救護機構分別提供應急資訊及災難應變課程;醫管局則設有災難心理資訊平台等等。這些努力,令市民能夠從多方面提升自我保護與應對
能力,訓練過程中強化了鄰里間的聯繫與合作,增添社區凝聚力。最重要的是,居民有能力自助與互助,減少對外部援助的依賴,使社區在風災、暴雨等突發情況下能更快回復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澳門,早於2019年通過《防災減災十年規劃 (2019-2028)》,反觀港府面對氣候變化議題只側重於環保、減碳等,對極端天氣相關的災害應對方面鮮有作出研究、規劃及部署。現時防災資源分散於不同部門,整體投入與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並不相稱。
隨著災害愈趨頻繁且劇烈,本欄呼籲港府防患未然,積極制定短中長期的策略,將防災教育、基建升級和社區支援納入整體規劃,為香港社會未來發展的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