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讀大學本是美好的新開始,一名就讀港大的18歲內地女生近日卻因陷入假冒官員的電話騙案而自尋短見,事件令人震驚,也讓不少市民深感痛心。同類針對新來港學生的騙案只是冰山一角,受騙學生輕生也非首次。
本港今年首七個月詐騙案的損失金額高達43.4億元;其中上半年有957名專上院校學生中招,當中約三分一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年輕人。據統計,內地學生每宗電話騙案的平均損失金額高達83萬元,遠超其他同類案件。事實上,「港漂」學生初來乍到,仍未熟悉這裡的生活環境、法律制度、社會習慣,遇到困難時亦未必懂得向誰求助。文化和資訊上的落差,讓他們更容易被騙徒盯上。
雖然在預防教育層面,警方和院校已不時為新生和家長安排防騙講座和工作坊提升學生的警覺性,但由於大部分騙案都發生在校外,因此學生回到社區,仍然可能獨自面對風險。社區的力量不可小覷,不少社區組織、地區團體和屋苑管理處,都可以主動建立支援網絡,為包括學生、家長、專業人士等新來港人士提供協助。例如,定期舉辦迎新活動、生活講座,甚至設立諮詢熱線,讓港漂學生和新來人士遇到疑難時,有地方可求助,也能結識更多朋友,增強歸屬感,減少孤獨感,逐漸消弭與本地居民的隔閡。
由於受害學生往往有情緒困擾,警方與青協上月開展先導計劃,由社工跟進轉介個案,提供心理輔導等支援。雖已屬事後補救措施,但仍值得在社區推廣,減少後續的悲劇發生。
香港一直希望吸引全球優秀學生和人才來港發展,打造多元化的國際專上教育和專業人才樞紐。然而,科技發展令新興詐騙層出不窮,無論是個人資產還是香港的形象和長遠發展,都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維護。
社區同行基金會 梁文武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