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期接連發生自殺及傷害他人的悲劇,再度敲響社會關注精神健康的警號。精神健康問題絕不是「少數人」的事,現代生活節奏急促,經濟壓力大,再加上疫情和社會變遷,無論是學生、上班族、長者還是家長,都可能面對精神健康挑戰。
剛過去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有調查顯示,香港16至75歲人口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曾患上焦慮、抑鬱或其他情緒病。然而,在現時的公營體系下,七成患者沒有尋求過幫助,原因包括社會標籤、求助資訊不足,以及基層心理服務資源有限等。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只能獨自承受,甚至發展成嚴重心理危機。
根據「生命熱線」公布數字,今年首八個月已接聽超過8.5萬個求助電話,較去年同期上升15.5%;全年更突破11.4萬個來電。值得留意的是,25至40歲的年輕男性求助者明顯增加。由此可見,壓力、孤獨和情緒困擾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香港人。
面對困境,社區力量尤其重要。政府近年推動「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健康模式,期望把精神健康服務帶入社區。事實上,香港社會已有不少善用社區資源的例子。例如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自2024年起,聯合香港大學及18間社福機構,透過與地區康健中心合作,服務45歲或以上人士,期望在基層醫療層面提供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協助締造健康社區。
要有效回應精神健康危機,必須做到更早識別,更早介入。醫學上,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問題其實可被及早發現和治療。常見徵狀包括:情緒持續低落、對日常事物失去興趣、失眠或過度嗜睡、胃口明顯改變、難以集中精神、經常感到疲倦等。青少年或長者有時表現為易怒、退縮、行為改變或與人疏遠。家人、朋友和同事若發現身邊人出現上述表現,應主動多關心、聆聽和陪伴,不要輕易批評或否定。
最重要的是,精神健康問題並不可恥,也不是個人「唔夠堅強」。遇上困難時尋求幫助,是負責任、愛惜自己和家人的表現。社區、學校、企業和政府都應攜手合作,消除標籤,促進互助,確保每一位香港人都能在困難時得到溫暖和支持。
社區同行基金會 梁文武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