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四中全會公報出爐,為國家未來五年發展定下藍圖。當中,「建設文化強國」、「提升社會文明程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目標,成為了熱議的關鍵詞。這些宏大的國家方略,聽起來似乎與百姓日常生活有點距離。然而,細心咀嚼,我們會發現,這些頂層設計的最終落腳點,恰恰就在我們每日生活的社區之中。而要將雄韜偉略化為市民感受得到的幸福感,社區報這種「貼地」的平台,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句話,翻譯成香港人熟悉的語言就是要「幫手解決街坊最切身、最頭痛嘅問題」。政府政策無論初心多好,由政策局的辦公室走到市民的家門口,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狀況。社區報的功能,就在於打通這「最後一里路」。舉一實例,近年「人寵共融」需求趨增,不少商場順應潮流推行寵物友善措施,體現商業上的活力與包容。然而,市民帶著毛孩逛完商場,想找個地方吃飯歇腳時,卻處處碰壁,出現「商場行得,餐廳唔入得」的尷尬局面。《我家》在今年8月深入探討議題,如實反映寵物主人的無奈、食肆經營者的兩難,以及請議員提出可行建議,體現了「下情上達」;建設性地將民間的智慧和生活的實況回饋給決策者,幫助政府掌握社情民意,在多方協作下,該議題終得到《施政報告》回應。
另一重點「建設文化強國」,很多人一聽到自然聯想到孔子學院、大型歌舞劇等。但文化的生命力亦體現在社區的集體記憶、鄰里之間的人情味,以及對周遭環境的愛護之上,這正正是社區報可以大書特書的領域。有溫度、有細節的社區故事是構成香港文化獨特性與厚度的基本元素。社區報將這些散落在民間的珍寶串連,不僅提升居民的社區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更從下而上地為「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注入最實在的動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建設效果。
至於「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固然也包含暢順的溝通渠道和互信的社會關係。市民的困難有地方訴說,且能看到跟進回應;政府的政策能找到平台,用市民聽得明的語言去解釋諮詢,潛在矛盾自然能在萌芽階段被化解。社區報,正是這樣一個雙向的對話平台。社區報猶如社會的「微絲血管」,將政策養分輸送到每個角落,同時將基層的脈動傳回心臟。在香港邁向由治及興的新征程上,我們需要宏大的視野,同時也要彎下腰,聆聽社區的聲音。珍視並善用社區報這個平台,讓政策的善意與民間的活力在此交匯,背後是共建美好社區的初心。
社區同行基金會創辦人 張媞
社區同行基金
我家時評
張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