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火炭工作室開放日於月前落幕。活動由紮根火炭的多位藝術工作者發起,他們在疫情陰霾籠罩之下仍決意舉辦,而對藝術的熱誠、作品的質素、承傳文化的堅毅,皆獲社會好評。
其中一個參展的本地藝術工作室「童夢館」,創辦人吳少強(Ken)由舉辦開放日初期已參與其中。他希望藉藝術作品,宣揚香港地道文化,同時分享他個人對宗教和生命的價值觀。
做「創作」是Ken兒時的夢想,一直對雕塑有濃厚興趣的他,年輕時已留意及參觀雕塑展覽,直至八年多前由專修課程開始,著手學習和深造雕塑,並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租用現址作工場,努力創作至今。
至於為何選址火炭,他笑謂只是機緣巧合,表示當時湊巧經朋友介紹,得知火炭有個附露台的單位放租,正正是其心水之選,因為做石雕灰塵多,需要面積較大和空氣流通度足夠的空間。Ken繼而得知一群藝術工作者聚集火炭,對於可進駐臥虎藏龍之地,就更感欣喜。
白飯魚是香港大眾的集體回憶。
Ken主要製作石雕,表示喜歡石頭冰冷的手感和獨有的紋理,亦十分享受造石雕「從零到有」的過程。製作靈感方面,Ken表示會取材自日常生活,並將三大元素揉合於作品之中,包括香港地道文化、自身宗教信仰和重要的生命價值觀。
就像其作品《白飯魚》,以大理石呈現香港人的經典集體回憶,「舊時陪住好多人與行業成長,代表住香港某一段時期,會想起很多往事。」Ken最享受為香港人帶來親切的藝術體驗。
看見《白飯魚》你會回憶起什麼?
我的作品不是『矜貴』的藝術品。
《白飯魚》更深層次的意義是紀念Ken的母親,「製作(白飯魚石雕)時,母親剛離世,這雙鞋寓意她走完該走的人生路。」另一作品《飽》,是圓滾滾的長洲平安包石雕,因Ken是虔誠的基督徒,聖經經文是他生活重要的指引,遂以經文節錄「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為引題連結平安「飽」,帶出「飽」的另一重意義。做藝術對Ken來說是「做好自己」,不斷修練道德的過程。
Ken直言:「我的作品不是『矜貴』的藝術品,只是『我喜歡做的事』!」
工作室選址火炭,Ken 笑謂屬機緣巧合。
工作室露台外望綠意盎然。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地上有不盡的題材】
Ken是參與七屆的「開朝元老」,經歷開放日的規模日漸萎縮,「最高峰時期有100多個單位參加,到今年因種種因素,只剩九個」,Ken說來沒帶半點唏噓,因回顧藝術路上,人、事變遷已令他體會到「隨遇而安」。
談到未來動向,Ken表示現時與火炭的租約將於三月完結,「這裡對我來說就像是『書房』,承載着我所有感興趣的事物,只能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他透露正在尋覓合適單位,首選仍是駐足多年的火炭區。「未來我想把現時作品,與香港人的衣、食、住、行作一個主題系列。」盼望繼續以貼地的藝術哲學,用石雕形式留下屬於香港人「舉足輕重」的地道文化。
Ken 平日在小圓檯上做創作。
這個《平安飽》蘊藏深層意義
新界人家
沙田
專訪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