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香港教育制度,大多以「填鴨式」背誦歷史和語文知識,近年越來越多學校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透過互動形式帶動學生研習。元朗商會中學校方想出妙計,提供輕鬆、富娛樂性的活動教學,帶領學生跳出課室框架,寓學習於遊戲。
元朗商會中學:「校方向來支持活動教學。」
校方在試後活動期間,與活動團體合作,舉辦「校園集古村」活動。當日禮堂張燈結彩,大紅燈籠高高掛,氣氛十足。左右兩旁設有不同攤位,有投壺遊戲、刺繡、書法體驗等等。
中史科李老師是活動搞手之一,她坦言課程內容調整加上新冠疫情,削減了課時,學校亦有一段長時間未有舉辦大型活動,故今次嘗試挑選中一及中二學生部分重疊課題,推廣活動教學。
久違的大型活動,訓導主任(左)也玩得不亦樂乎。
老師:「願意去認識,已是學習當中重要的一步。」
她表示,集古村的活動配合課程,並認為「或許學生此刻僅當遊戲,但他們願意去認識中華文化,已是學習當中重要的一步。」
事實上,校方向來提倡活動教學,因為有助同學有效汲取知識。李老師介紹指,中史科在疫情以前,每年舉辦一至兩個交流團。當中,為中一至中三學生而設的交流團主要會到廣東省地區,而選修中史科的高年級會去東北、西安等較遠的地方。
李老師認為活動教學中,學生更積極參與,經過親身經歴,親眼觀察,印象和記憶更深。「記得有一次到內地東北的交流團,有學生在參觀博物館後深感戰爭的可怕,對日本侵華的一段歷史很深刻,令他們思考和平舒適生活來之不易,並盼望世界和平。」
學生跳出課室,齊齊接觸趣味中史。
對於文字控,有資料板慢慢細讀。
學生:「齋聽老師講書好悶!」
今次的集古村以「唐朝婦女的生活面貌與社會地位」為題,除了上述的市集活動外,也有傳統中國宮廷舞蹈,以及唐朝婦女服裝滙演。
中一學生Kelly稱,平日較少機會接觸傳統舞蹈及音樂,覺得表演非常精彩。另外,亦有跟朋友參與刺繡及投壺活動,覺得有趣萬分。她直言比起在班房內「紙上談兵」,集古村的活動令她學得更深刻,笑說:「齋聽老師講書好悶!」
Kelly(右二)同朋友參與刺繡及投壺活動,覺得萬分有趣。
活動提供服裝試穿,學生紛紛拍照留念。
【著漢服唐裝 金枝玉葉度攻心計】
Charmine是集古村團隊的琵琶表演者,也是第一次參與活動。對Charmine而言,中史課普遍教授歷史及政治,甚少涉獵古代的音樂和舞蹈,她認為活動有助學生更全面認識中國文化。Charmine指出:「今次活動主題圍繞衣著打扮,也有宮廷的勾心鬥角,配合時下流行的古裝劇集,相信女同學份外投入。」
英文科Kieran Karolak老師則指,活動讓他首次接觸唐代的衣著和音樂舞蹈,也是他第一次見到中式婚禮的喜轎,以及知道中國女皇帝的故事,十分有趣。他認為活動教學的重點,在於給予學生不同的體驗,達成全方位學習,直言「比坐在班房更好」。Kieran相信,英文以至其他科目也可效法這個活動方式,題目可訂為「18至19世紀的西洋史」。
琵琶表演者Charmine 首次參與活動。
上至妝容頭飾,下至衣著打扮,舞蹈表演者絕不馬虎。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