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兒童合唱團扎根當區逾40載,悠揚悅耳的樂聲播下藝術種子,伴隨屯元天孩子們的成長,一代傳一代,溫暖的小天地滋養童心。
屯門兒童合唱團:「我們擔任引導小朋友發掘靚音樂的角色。」
屯門兒童合唱團由合唱團拓展至管弦樂團,背後是音樂總監區品聖(區sir)一個貼心的考量:「男孩子青春期會變聲,為繼續培訓他們對音樂的興趣,遂組成樂團前身的七人銅管小組,及後小提琴組及木管樂組相繼成立,最終於1989年正式發展成為管弦樂團。」
然而,樂器動輒數千元,按當年物價來說已不是一筆小數目,未必家家戶戶能負擔得起。「有見小朋友如此有心學習,當年社會環境較差,故自資購買樂器,讓清貧學生也能得到學習音樂的機會,能夠做到多少便多少。」雖然區sir謙虛地說,那些樂器只是購自鴨寮街的夜冷店,但當中的情懷並非金錢能夠衡量。
有著視學生如己出的「導師爸爸」,是組成這個大家庭的核心。區sir所種下的愛心種子隨時間發芽,不少過往的幼苗學有所成、長大成人後,仍然願意回來幫忙,包括團長林嘉明、管弦樂團總指揮陳永樑,將這份愛和承傳的使命一直延續。
文軒人仔細細,拉大提琴亦有板有眼。
唔想小朋友大得咁快!
音樂連繫生命 滋養地區
「在音樂路上,我們擔任引導小朋友發掘靚音樂的角色,當彼此唱出好聲音,便會產生化學作用;樂團也一樣,不同的樂器有著不同的音色,銅管樂器音色雄壯、木管樂器輕快幽默,合奏起來便更多姿多彩,產生共鳴。」嘉明認為,雖然音樂無形,卻默默將人與人之間連結起來;這也是合唱團筵席不散的原因。
「初時是哥哥先加入樂團,看見他在台上發光發亮的樣子,我覺得非常有型!遂加入樂團這個大家庭。」小男孩文軒個子小小,卻選擇較自己「龐大」的大提琴,仍然不怕面對困難,希望透過大提琴渾厚豐滿的音色,在舞台上為觀眾帶來溫暖與安心。
泳彤:唱歌好enjoying !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壞
孩子猶如一棵小幼苗,經愛心和教導下,經育成美麗的鮮花。眼前這位少女泳彤自五歲加入合唱團,一眨眼13年過去,小女孩已變得亭亭玉立。「合唱團就如我第二個家,每周也有一天『家庭日(練習時間)』,即使再忙也要騰出時間回來!」泳彤笑言自己小學的時候,曾因貪玩而「離家出走」一陣子,後來發覺自己對唱歌的熱愛,最終也是「浪子回頭」。
兒童合唱團拓展至管弦樂團。
2019 年參加澳門交流團。
【一人有一個夢想 後輩站陽光路上】
除了將知識傳授,那份為藝術、為孩子而付出的情懷,團隊依然傳承至今。嘉明指出:「我們過往是借用學校場地作練習,疫情固然遭拒門外。為了學生不用再『居無定所』,遂在屯門中央廣場租了單位供練習用。」
嘉明坦言,資金是最大的困難,但認為自己及其他導師亦已長大,有一定工作及經濟能力,願意為合唱團付出少少,為學生爭取更好練習環境。每位家庭成員,也以自己的方式堅守「承傳」這個使命,例如大師姐、歌手黎瑞恩(Vivian)早前跟一班小小師弟妹同台演出,累積寶貴經驗。
樂器多到擺展覽,唔少係區sir 私伙!
大師姐黎瑞恩同一班小小師弟妹隔代同台。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