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志向成為科學家!」或許這是某些香港孩子的兒時夢想,但「科學家」一詞對香港人而言,往往是陌生冷門的職業。要成為科學家,有更高的眼光,去完成很多別人做不到、想不到、看不到的事。在港土生土長的科學家鄧銘權博士(Patrick),堅持研究生涯超過20年,有著非一般的社會使命。
鄧銘權:「最滿足發佈成果為病人帶來希望。」
年幼喪父立志從事醫研
現領青年「拆解」腫瘤
Patrick年幼時,父親因腎病併發症去世。母親是泰國華僑,來港生活時,舉目無親,靠在快餐店工作把他及哥哥撫養成人。因為年幼喪父,他立志從事醫學研究,為病人找出有效治療方案,重拾人生希望。
他畢業後的第一份是在銀行的工作,「每日做重複性的工作,環境太過穩定,想尋求一份具突破性的工作。」於是,畢業一年後再回到校園,從初級研究助理做起,開展往後充滿挑戰與障礙的科學家人生。如今,Patrick已成為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的助理教授,帶領青年研究團隊重點拆解癌症發展期間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希望為癌症尋求靈丹妙藥。
Patrick 認為堅持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不重寫基因組DNA
確保不受損無病毒
「直到今天,癌症仍然是活躍於全球的殺手。以香港為例,癌症佔過去兩年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Patrick表示,醫學界至今已找出大量會誘發癌症的基因,但缺乏相應標靶藥物,導致相關發現未能在臨床應用。
雖然利用基因療法能夠修改體內病變基因,根除癌症,但過程中使用的病毒載體有一定臨床安全風險。於是,他在2018年聯同中大醫學院啟動「無病毒抗癌基因治療」項目,創出全新基因調控技術,可以追擊任何致病基因,抑制腫瘤生長。「病人不用擔心傳統基因治療帶來的病毒併發症,新方法不會重寫病人基因組的DNA,確保每個基因的生理功能維持不變,可以保持原有健康的體質和旺盛的身體機能。」
過往醫學研究獲得國際獎項。
他坦言,從前未想過自己能夠堅持到今時今刻,「越做得耐,越感覺有用。我最滿足可以發佈到成果,話畀癌症病人知道,呢個世界上有人為你們努力尋求治癒方法,你哋有希望的!」這位科學家的使命,是賦予病人光明,讓他們的抗癌路上更有力量。
盼社會投資基礎研究。
融入大灣區 創科入直路
「將實驗發現轉化為臨床治療藥物,昂貴又需時,但大多數本地資金投入都想要即時回報,變相我哋呢類基礎研究,容易出現經費斷鏈。」雖然經常身處困境,但Patrick相信只要不放棄,一步一步走下去,雨後總有彩虹。他期盼政府及相關機構將目光放遠,重視投資基礎研究。
隨著《十四五規劃綱要》出台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央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包括增加投資,培養本地人才等等,令香港在創科方面有獨特優勢,發展出創科的黃金時代。
Patrick視大灣區為發展目標之一,「當地很多地方可建立生物醫藥領域實驗室及技術,也容易獲國家研發經費及資助,而香港也有優勝之處,例如作為國外及內地橋樑,促進研究交流合作。」
近年致力培育新一代科學家,感染年輕人突破思維多作嘗試。
新界人家
沙田
專訪
生活
學習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