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繁囂的元朗市中心,在屏山、十八鄉和錦田一帶有多條聚居的圍村,形成獨有的特色和文化,記錄著元朗悠久的文化傳統。眼前這位女士叫黃秀珠(秀珠),從小扎根錦田沙埔村,歷盡時代的變遷。讓我們一起走進秀珠的回憶,重現昔日50、60年代的香港。
秀珠:我也不知道自己為甚麼這麼喜歡香港!
回顧在圍村的一點一滴,秀珠表示,跟父母和「半打」兄弟姊妹的生活片段——在屋企煮「大鑊飯」、上山擔水、燒柴等等簡單的日常,都成為她腦海中最美好的回憶。「小時候經常跟左鄰右舍四處去玩,相約較年長的姐姐一起跳橡筋繩和跳飛機……」秀珠直言,比起現今的孩子,自己住在圍村的地方當然較大。「怎像得現在,屈在同一間屋內!」
憶述嫲嫲擔水兩弟爬樹。
//有時候朝早會去看早場!//
讀完小學後,秀珠便在家中長輩的壓力下,被逼投入全職工作。她憶說:「當時離開圍村出城工作,因為沒有父母管教,所以覺得很自由自在。」秀珠亦笑言,自己工作也沒有很勤力,「有時候朝早會去看早場(電影)!」
上世紀50至70年代間,香港的紡織業非常發達。秀珠說:「當年我在青山道近深水埗一帶,在製衣廠負責車(縫)西褲和牛仔褲。」比起九龍市區多姿多采的生活,秀珠稱元朗的生活則要早睡早起。見證過多次的移民潮,秀珠仍然堅守沙埔村。她說:「或許是因為作為大家姐的責任心,覺得自己要照顧弟妹,但我也不知道自己為甚麼這麼喜歡香港!」
樸實鄉村生活一生難忘。
//現時一切都全都簡化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年輕一輩相繼遷出圍村到城市工作,部分街坊亦因為移民潮陸續離開,秀珠感慨:「現時只剩低一些老人家,以前說不准租給外姓人,現在也沒有這個限制了。」
展望「未來的元朗」,秀珠期望能夠保留圍村的傳統文化。「以前的三月廿三(即天后誕)有舞龍舞獅表演,也有花炮巡遊,好多東西可以看!現時一切都全都簡化了。」她又表示,希望能夠保留吃盆菜的文化。「以前娶新抱吃盆菜,可以吃足三日三夜的!」想起昔日的生活片段,秀珠不禁展露出微笑。
時光飛逝,秀珠已有可愛孫兒。
當年嫁到沙田,和家人經營士多。
【得!素人演員都係演員】
「初初因為好奇,是由朋友介紹我來,說是很簡單,只是在中心玩玩,怎料到愈學就愈難!」秀珠所說的活動,是由中英劇團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由老友記講述自己經歷,再以素人演員的身份親身演繹。她有份出演的戲目《天元地方》,今年2月中旬於西九文化區上演,講述一班在天水圍、元朗成長的「傳耆」默默耕耘的故事。
在計劃當中,秀珠接受專業戲劇訓練,並在導師引領下,分享自己昔日的往事,由編劇將故事編寫成劇本,讓參與者在舞台上演繹、分享,承傳香港精神。「覺得很有挑戰性,但也擔心自己的能力,現在的記性變差了!」
秀珠分享說,平時「自問自答」背誦對白,也會在家練習走位。她亦因為這個計劃,覺得這階段的人生豐富了許多!
眾「傳耆」故事在西九上演。
秀珠(戴白帽者)接受戲劇訓練。
新界人家
文化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