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母親十月懷胎,心中都期盼著孩兒戴上四方帽那刻。但對於住在沙田亞公角怡欣山莊的百多位弱能或殘疾人士的母親而言,她們等了幾十年的,也許,只是期待與孩子能共進一餐熱熱鬧鬧的家宴。
期盼有一天,街上的人都會以同理心對待弱勢社群。
位於亞公角山路最頂端的鄰舍輔導會怡欣山莊,為約200名十五歲或以上的嚴重肢體傷殘人士、中度至嚴重智障人士及嚴重殘疾人士,提供長期院舍住宿服務。今年正值院舍十周年,「元祖級」員工殷振豪(Steven)描述:「我們都當這裡的會員是家人一樣,見證很多學員十年來的成長。」
怡欣山莊如同是為一批有需要的人建立了一個小社區。
帶來溫暖、掃走歧視,怡欣山莊就這樣走過了十年。
「我們似是為這批有需要的人,建立了一個小社區。」
怡欣山莊偏離市區,但Steven指出,這裡有學員們自己營運的便利店、麵包工房、中西餐廳,還有兩隻巨型盾臂龜,統統都是怡欣山莊成員們一手一腳打造的。他表示,怡欣山莊的存在意義,並非主要為提供託管照顧,而是營造一個環境與提供教育,讓有缺陷的人學會照顧自己,讓家人安心。
殷振豪Steven﹙右二)是山莊的「元祖級」員工,與會員如同一家人。
Steven坦言社會上對弱能或殘疾人士,依然未完全接納,他稱:「香港人節奏快,當我們帶學員到社區時,有些街坊未必理解,便顯露出不耐煩,覺得學員像阻擋著去路般。」
雖然路途崎嶇,但Steven指中心未曾放棄過帶學員走到社區,例如沙田中央公園、文化博物館和馬鞍山公園等,因為想讓學員他們跳出圈子,認識社區。別以為他們不懂表達,就不聞天下事,Steven笑說中心的電視機前長期客滿,他們會追看電視新聞,他們是知道最近的社會局勢的。Steven期盼有一天,街上的人都會以同理心對待純真的弱勢社群,互相包容。
學員自己營運的餐廳, 當然要以自己作為生招牌。
【媽媽們享受快樂 識感恩更懂珍惜】
剛好訪問那天,是山莊的年度聖誕家宴,席間找來兩位學員家屬,他們的兒女都入住山莊十年了。凱琳媽媽靠在女兒的身旁為她夾餸菜,29歲的凱琳與孖生妹妹同樣是弱能人士,媽媽憶述:「當時很幸運兩姐妹都能住宿在院舍,讓我可以輕鬆些,我終於能外出旅行一下。」她承認當初很擔心女兒,幾乎每日都探訪她,但慢慢感受到連女兒周末回家也記掛著院舍的好友們,她很放心。
同桌的兆樂媽媽則感恩:「兒子生活得好,人成熟和主動了,會幫忙入袋、刷牙啊!」兩位媽媽都很珍惜每年能和子女參與家宴,更珍惜院舍組團外出旅遊,因為曾幾何時,對於他們而言,帶同輪椅以及承受外界目光長途跋涉,是奢望。
凱琳媽媽慶幸女兒在山莊找到快樂。
兆樂媽媽喜見兒子變得成熟和主動。
新界人家
沙田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