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選購家居用品很普及,度身訂造等傳統工序已息微,而大圍街坊店「樂庭窗簾」屬當中少數者。店裡車衣機多年至今,依舊轉動不停,為新界許多安樂窩縫製窗簾。老闆郭松秉持獅子山下精神,默默做又密密「車」,養活家人以外,大圍小區的人情溫度亦留住了他。
郭松每天由將軍澳寓所出發,到沙田開工。
郭松是典型的「60後」,二十年前隨著電子行業在本港走下坡,面臨失業危機,他選擇離開工廠,從學徒開始轉行從事窗簾工程。
「哪有像現在什麼技能,都可以上網學秘笈?」
郭松懷緬當初跟師傅的辛酸,什麼活都要幹,「打一根釘子,都要重複幾十次才學懂,哪有像現在什麼技能,都可以上網學秘笈?」
逐步學滿師後,郭松大約十五年前和友人合夥在將軍澳新都城,開設第一間窗簾店,見證當時的附近新屋邨入伙,由荒蕪到燈火通明,一格格吉窗陸續縫上窗簾。
郭松說:「做窗簾其實好考功夫,我一定要親自去度尺寸同配搭一下顏色,不然稍微漏一個洞,早上晨光曬進來,沒一覺好眠。」
香港人買窗簾布,很多時候先想到旺角砵蘭街的材料集中地,但郭松則堅守做新界街坊生意。
約十年前,郭松的窗簾店遷往沙田海福花園地舖,改名「樂庭窗簾」,細小空間裡放滿一大堆窗簾布,整整齊齊的排列好。
店內有兩張辦公桌,左面的是外聘姨姨幫忙裁縫窗簾布,週末時則由郭松太太接手做「車衣事頭婆」,「我到今日依然會幫客人現成車合適尺碼的窗簾布,因為不放心成品交託其他人。」
堅持用手抄寫客人落單內容。
「不少客人當我是家居設計顧問,會問我梳化該配什麼顏色?」
每次當郭松家訪客人,為家居度尺,不少客人都會牢騷幾句。
多年來,郭松坦言聽盡新界的搬遷日常事,「有被迫遷,有新婚夫婦,有單身搬出來住的,他們想說的,便一路安裝一路聆聽吧。不少客人當我是家居設計顧問,除了窗簾外,還會問我梳化應該配什麼顏色?牆壁用什麼物料好一點?」
郭松雖然只承辦窗簾工程,但他抱著好學不倦的精神,每日花時間看看最新的家居雜誌,「『安樂蝸』那個節目,我當煲劇咁追睇!」
郭松認為經營街坊小店,最開心就是擁有靈活的自主性,可以為街坊做多一點。「窗簾布取貨安裝後,有稍微不對,我都免費幫他做到最合稱的尺寸。有時候,街坊拿一些衣褲來說幫手改一改,我都會做。」
「睇住名城起,香港屋企越來越豪裝,都越來越細。」
【咬緊牙關打拚:夠我養活 一家人就夠】
每清早從將軍澳的住所走到沙田開鋪,從招呼客人到安裝窗簾,郭松盡量用一手包辦。他慨嘆:「自己中三畢業就出來打工,搵辦法求存,一做就做了三十年。呢一行一定唔係賺大錢,只係夠我養活一家人就夠啦。」
郭松堅持每一份工作,一個創業,他都會咬緊牙關、握實拳頭去做。
熟客形容這位老闆「踏實」、「孝順」。就是憑郭松的真誠,一間街坊窗簾店,養活了父母親和四口家。他為自己的兩個兒子順利升讀大學感安慰。即使,馬不停蹄幹活三十年,做到手腕勞損,拿不起重物,他就戴上護腕,又再繼續不停做。
街坊小店依然保留車衣機縫製工序。
新界人家
沙田
專訪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