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有個地方叫「雞地」,在政府或網絡地圖上都搜尋不出,卻是「元朗人」的集體回憶。然而,搵不出來的,還有小村莊、小居民、小記憶。在這條小村,村口經常坐著一位滿頭白髮、笑面迎人的老人家——蔡婆婆。
蔡婆婆:記得帶啲手信返去!
據蔡婆婆憶述,大約在五、六十年代,她從九龍的寮屋區搬進元朗雞地,一住便是半個世紀,可算是見證時代變遷。
「以前天熱,我們會餵鴨仔吃西瓜冬瓜」
「雞地」,故名思義,曾經是元朗墟買賣雞鴨等家禽的市場。蔡婆婆年輕的時候,與丈夫一起經營小小農場,有雞、有鴨、有白鴿,包羅萬有。
「還記得以前,當夏季天熱的時候,我們會餵鴨仔吃西瓜、冬瓜,然後用瓜皮趕鴨仔。養大概60天,便會賣掉。」婆婆口中「賣鴨仔」的地方,位於YOHO MALL附近,店鋪仍在,但業務已大不同。
除了飼養家禽,蔡氏家族的小小農場也有出產時令蔬菜及水果。
種菜是婆婆的生活樂趣。
蔡婆婆說,菜田其實只是舊家門前的一塊小農地,種類卻不算少,這裏種生菜粟米,那裏種木瓜香蕉,享受悠悠生活。
蔡婆婆透露,從菜田收成的農作物,一半作為家中食糧,一半則會出售給合益街市的菜檔。就是這樣養大膝下八名子女,變形的脊柱正是婆婆勞碌半生的證明。
蔡婆婆回憶,這一種純樸的鄉村人家生活,只維持到九十年代初。「當時遭到政府收回地方,不能再養雞養鴨,老伴也在不久之後病逝,幸好那時候子女開始出身,負擔大大減少。」
自此以後,下田種菜由蔡婆婆的職業,轉變成她的生活樂趣。
呢個90 後出品好fresh !
「我沒有讀過書,下田是唯一的技能」
即使蔡婆婆今年已超過90歲,但她不理子女反對,仍然堅持日常下田,「我沒有讀過書,下田是唯一的技能、也是生活樂趣,我都一把年紀,過得一天是一天。」
下田除了是老人家的生活寄托,背後更有一份對家人的愛。「都市人生活節奏快,經常外出吃飯,每天吃了不少味精。我希望每次子孫回來探望我的時候,都可以有『手信』帶回家。」
婆婆口中的「手信」,自然是她親手種植的蔬菜水果。
農作物注滿對親人的愛。
【元朗「菜」宅多朋友 拒做都市人】
相信元朗給都市人的印象,是充滿鄉郊特色、風土人情的一個地方。事實上,蔡婆婆有同樣想法,所以她一直住在元朗。
婆婆年紀老邁,身體機能遞減,小女兒多次提議帶她到市區同住。但是,每次住不了一星期,婆婆便嚷著要回元朗的家------一個附近沒有商場、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急促的步伐,遠離煩囂的家。
「每天坐在家裡的花園、家門前的長櫈,每有附近居民經過,他們都會跟我打招呼、噓寒問暖,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
在老婆婆心目中,市區雖好,但始終沒有住在元朗來得自在,有人氣、有人情味。
蔡婆婆常坐在村口,笑面迎人。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