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並沒有偉大的理想,只憑「好聽」的感覺便去學鋼琴。Mos沒想到長大後成為香港少數的揚琴老師、演奏及編曲家,她並立志宏揚中國音樂,將學習音樂獲得的快樂傳播出去。
謝栢恩(Mos)在中學時才開始學習敲擊樂及打鼓,不料一敲便愛上,甚至贏得多項比賽獎項。後來,Mos受揚琴大師賞識,獲得難得的學習機會,赴北京中國音樂學院修讀揚琴學士,並學習不同少數民族樂器,擴闊音樂知識和歷史視野。
應沙田中樂團邀請,擔任客席嘉賓表演。
學音樂不是為了考試
回港翌年,Mos以「揚帆」為主題,開個人演奏會,在坊間頗有迴響。此後,她參與樂團演出、私人表演、學校教育等,還自編琴譜。她笑言:「如果沒有愛上揚琴,或許現在她只會是平凡的上班一族。」就是揚琴令她敲出了夢想,以樂韻開啟孩子們的文化之門。
Mos對教學有份堅持和執着。她說:「學習音樂不是為考試為比賽,而是一種修養,一種感受世界、耐性和堅持的修練過程。」身為人母,令她了解小孩子個性,感到音樂是陪伴成長重要元素。因此,她不會強迫學生強記樂譜,而是以輕鬆生動的方式教授。
Mos:揚琴帶我感受世界!
Mos認為學生的視野愈廣、經歷愈多,無論對學業或音樂藝術都有好的影響。她說:「我建議學生多聽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如:蒙古音樂,時而奔放熱情,時而溫柔;陝西的黃土高坡上的信天遊。」她簡單唱了民歌《蘭花花》幾句,然後講解:歌詞會因為地方口音而有不同味道,倘用純正普通話唱,就會失去原有味道。
Mos 與學生一起製作並演奏新彩雲追月。
元朗的文娛設施有限
Mos是土生土長的元朗人,卻遺憾未能在區內推廣音樂。她說,「元朗的文娛設施有限,最近都要到屯門演出」,並表示盼望區內可多增設施。
疫情下,上月她與四名小學生合奏樂曲《新彩雲追月》,並將之上載互聯網以賀中秋。Mos希望藉小小的互動製作,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興趣,並培養樂隊合作精神。
到仔仔學校演奏揚琴助慶。
教學輕鬆生動,不強迫記樂譜。
【保養樂器 就是尊重技藝】
Mos不但是揚琴老師,而且也是揚琴調音及維修師。她視揚琴為藝術品,高峰期擁有六部揚琴。
這個小收藏家娓娓道出護琴之道:「揚琴是用木製的,所以不應該直接用清潔劑清潔,因為水份滲進琴內會很難清潔,甚至令到內部發霉,所以應該將清潔劑噴在布上才清潔琴身。同時也應該注意香港潮濕的天氣,防止琴身發霉。」
她曾看到學生一部佈滿斑點的揚琴,令她「毛骨悚然」,因此她常灌輸學生樂器猶如稻米「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保養樂器是琴師對技藝的基本尊重。
熱愛中樂,Mos 與揚琴結緣多年。
新界人家
專訪
生活
屯門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