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港人愛郊遊覓趣,在西貢的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內,有一所別緻的小茶室「聰鳴茶座」,它是為聽障人士提供工作機會的社企。於鳥語花香的翠綠環境下,慢悠悠地呷一口濃郁香醇的茶,在洋溢友愛氛圍之中,感受聾健共融的那片和諧。
聰鳴茶座位於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
「聰鳴茶座的起源,要追溯至1982年。當時一眾前輩到菲律賓考察時,發現當地一家由聽障人士經營的咖啡室,有見職員工作表現出色且投入,遂將此經營模式引入香港。」
聾福會就業及培訓中心主任劉漢倫(Alan)介紹指,聰鳴茶座於1995年正式開業,給予聽障朋友一個發揮所長的空間。茶座名稱別具意義,「聰」是指聽障人士剩餘的聽力,「鳴」是向社會人士發出鳴號,標誌著聽障人士也擁有工作能力,可自力更生,並貢獻社會。
劉漢倫表示,員工做事專注很認真。
「聽障者工作能力不遜於健全者」
「社會普遍標籤聽障人士為『弱勢社群』,指他們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安然生活。事實上,聽障朋友的能力不一定較健全人士差,例如他們專注力高,不受外界影響,尤其適合重複性高的工作。即使聽障員工不能接聽電話,其餘工作表現與一般人無異。」Alan反問,目前社會側重文字溝通,聽力問題對工作的影響,真的有想像中大嗎?
土地問題以外,使聽障員工與顧客有效地溝通,是營運茶座的重大挑戰之一。「為減少溝通阻礙,茶座設有自助點餐系統,顧客可挑選餐點;亦有電子螢幕顯示板和音響系統,提示他們取餐。」
茶座四周綠意盎然。
西式餐點甜品是招牌菜。
推廣手語聾健共融
茶座亦不時舉行推廣手語的活動,包括推行「手語及禮貌運動」,透過軟性手法教導顧客「謝謝」、「好味」等簡單的手語,希望增加社會大眾跟聽障人士互相接觸和了解。「就好像我們到不同地區工作或旅遊,也會學習當地基本語言,例如『你好』和『多謝』,以表尊重別人的文化。」
「聽障程度可分為五個級別(由輕度至深度聽障),我們會在工作分配上稍作調整,包括分派聽力較好的員工作收銀,聽障較嚴重的員工擔任幕後主廚。」縱使身體出現缺憾,亦無礙一眾聽障人士的殷勤服務及食物質素。聰鳴茶座主打西式餐點,招牌菜之一的手拉薄餅、牛肉芝士漢堡等等,新鮮健康又賣相精緻,絕不遜色於市區餐館。
製作食物一絲不苟。
不同溝通媒介
同建友善職場
社會不斷進步,惟大眾對聽障人士存有各種誤解。「僱主或大眾容易誤會『聾』和『啞』是必然同時存在,其實聽障人士亦可以說話,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當然背後受不同因素影響,例如聽障程度、語言基礎等等。
手語配表情以表達語氣
至於為甚麼大家在打手語時,表情總是那麼豐富?Alan解釋指,手語屬於「看得見」的語言,臉部表情、頭部動作應配合口語的抑揚頓挫,以表達語氣或程度變化。
Alan教路指:「在指導聽障人士工作時,建議僱主或同事多以親身示範;溝通亦可以多用圖畫、文字和身體語言。」現今科技發達,同事之間可以善用WhatsApp、電郵、SMS等作為溝通的媒介,希望透過不同方法與技巧,共構友善職場。
聽障人士一樣做得到!
民生
專訪
生活
社區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