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無分貴賤,貢獻無分你我。無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只要以香港為家,同熱愛這片土地,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我家》趁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之際,與《社區同行基金會》合作推出「我和我家的故事」,記錄一位位有名有姓有情懷的真香港人,走過高山低谷,仍一如既往默默付出的故事。只為亮一盞燈,溫暖你心,護你前行。
現代人崇尚環保,提倡拒絕浪費、減少即棄的消費觀念。其實,早在數十年前已盛行的維修行業,正正是鼓勵循環再用的環保先驅。
無一部機係整唔好,只係爭在用多啲時間!
所謂高手在民間,隱匿在鬧市斜路上的這間裁縫店,正是由走過半世紀職人歲月的傳統縫紉機維修師傅林啟堅和太太用汗水和心血,雕琢出一份堅持服務社區的心。
夫妻西營盤謹守崗位 同憑巧手合撐一片天
現代人對於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的印象,或許停留在「車衣女工」密密車衫的畫面。事實上,除了裁縫改衣,業內亦有一群容易被人遺忘的幕後功臣,專門修理縫紉機與特種針車的老師傅,在堅尼地城土生土長的林師傅便是其中一員。
從學徒開始入行直至1979年,林師傅選擇在西營盤的角落一隅開設自己的工作室,店內的前半部份與一般改衣店無異,林太默默低頭改衣;再行入一點隔著一座大木櫃,就是林師傅的小天地,戴起眼鏡、拿起小鐵刷除鏽、上油,時而拴緊螺絲,時而更換皮帶與橡膠輪,凝視著眼前要修理的裁縫機。
「一般車衣機由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4部分組成,傳統(縫紉機)會連埋踩動腳踏板。」提起身後那部百年古董裁縫機,林師傅便收起平時嚴肅的臉,笑憶行業高峰:80年代初試過一日維修接近20部裁縫機。「內地當時才開始發展(製衣業),工廠都是小本經營,造就我們修理機器這一行。」
40年不變的裁縫「架步」。
慨嘆現代消費觀念轉變 「機器壞就即刻換部新」
身為香港少數仍堅守本業的縫紉機修理師,林師傅自豪地說,「無一部機係整唔好,只係爭在用多啲時間!」對話中每每流露出他對傳統手藝的堅持,兩夫婦憑著兩對巧手,養大三位寶貝女兒,即使已搬離當區,仍每日遠從道過海回到西營盤開店。
90年代經濟轉型,傳統裁縫業式微,林啟堅慨嘆現代人消費觀念轉變,加上資本化的生產模式,令維修業走向夕陽,「機器用到壞,就即刻換部新,衫褲唔啱就會扔。」疫情下掀起的新復古潮反而令他感到驚喜,「多咗年輕一代來整機,亦多咗人將手工縫製品發展成興趣和小生意。」
一雙巧手一份專注,讓無數部裁縫機重生。
追憶80 年代,林師傅試過一日維修近20 部裁縫機。
【敬業樂業 香港情懷處處現】
採訪之際,店內相熟顧客告訴記者:「佢哋兩公婆好好人,收得平之餘,又不時將合適衣物轉贈街坊!」對此,林啟堅僅謙稱「唔想浪費,咪益吓街坊囉!幫到人,又可以繼續著到心頭好,所以先做呢行。」
回饋社區,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敬業樂業者不計其數,社區的和諧發展離不開所有持份者的努力維繫,香港情懷一直都在。
一條一條線,牽動許多「緣」。
師傅說, 店號「堅誠」意為以誠待客。
【店舖資料】
堅城改衣衣車店
西營盤第二街128號
2858 4198
民生
文化
專訪
生活
社區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