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無分貴賤,貢獻無分你我。無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只要以香港為家,同熱愛這片土地,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我家》趁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之際,與《社區同行基金會》合作推出「我和我家的故事」,記錄一位位有名有姓有情懷的真香港人,走過高山低谷,仍一如既往默默付出的故事。只為亮一盞燈,溫暖你心,護你前行。
鄧飛強調,教育值得社會重點投資。
「贏在起跑線」概念深入民心,基層小孩要擺脫因家境貧窮限制發展,擺正心態固然重要,但還原基本步是下一代對社會的生活憧憬。從事教育事業超過二十年的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要解決跨代貧窮,關鍵在於推動社區與校園同行,帶領青年展開夢想藍圖。
一盒月餅,傳心又有「聞意」
無兒無女,教育就事不關己?鄧飛回顧當初參與校長培訓班的一個學習範疇,正是社會關係。「即使是單身或無子女家庭,教育也與他們息息相關。因為我們的學生在不久將來,會成為你的僱員或同事。」所謂「政者,眾人之事」,鄧飛強調教育也是眾人之事,因此值得社會「重點投資」。
促「商、家、校、社」合作 給予基層額外學習機會
在深入探討社會的投資方式前,鄧飛先解釋傳統精英制教育,是導致貧富懸殊的源頭弊端之一。「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學校派學生代表參加公開比賽,會基於拔尖基準,但並非每位學生具備足夠資源提升相應興趣技能,很難做到普及化。」他形容貧家子弟的生活僅限於「兩點一線,來回屋企和學校」,缺乏長遠而廣闊的視野。
對於政府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協助劏房初中生擺脫跨代貧窮,提供2,000個名額,並邀請商界和專業機構提名友師,鄧飛認為學生在計劃當中相對被動。他鼓勵更多企業自發推動合作,例如容許他們在上班時間為學生提供數小時以至一日的「工作影子」活動。「透過開拓眼界,激發他們向上流動的鬥心,補足視野狹隘實況,為基層子弟開路。」另一方面,他亦建議學校多方面發掘資源,為基層子弟爭取額外的學習機會。
他亦建議學校多方面發掘資源,為基層子弟爭取額外的學習機會。
以身作則 深入社區察民情
如今,鄧飛雖然進入議會工作,但不忘以身作則實踐開拓眼界的重要性。在剛過去的中秋節,鄧飛走訪新界多區為街坊送上月餅應節。送暖過程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街坊提出的兩個提問:「點解醫療券可以買眼鏡,但不可以買輪椅拐杖?」、「無打針入唔到入境處換身份證,可以點算?」就是這些親身互動,才能讓鄧飛更了解市民的貼身需要,「派禮物是其次,重點是感受社會民情變化。」
教育鼓勵創意,此圖可解讀為「花之招剪」、「教學雙贏」。
【唔止水火箭太陽能煎蛋 STEM教育要強調創意】
「傳統的徵文、朗誦比賽等等,已不足以拉近學生與未來世界的距離。STEM教育還在沿用水火箭、太陽能煎蛋實驗?一切都過時了。」鄧飛感嘆香港學界以往在基礎教育忽略科創教育一環,導致技術水平滯後。他鼓勵學校積極與理科結合,在校內發展更多STEM教育項目。
另一方面,他希望向全國性創科比賽爭取增設香港賽區,讓香港學生能夠有北上發揮,代表香港特區參與全國性比賽,增強自信心同時拓展眼界。
傳統的徵文、朗誦比賽等等,已經不足以拉近學生與未來世界的距離。
民生
專訪
生活
學習
社區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