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以地理為基礎,將有著共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聯繫起來;社區中心,正正為解決共同生活問題而生。今期,我們探訪服務長康社區逾七年的「大內總管」蘭姨。
小朋友好需要關心,你關心佢,佢就會對你好。
年輕同事重返校園,蘭姐為他們成材感到欣慰。
七年多前,蘭姨的兒子準備升中,她因此重投職場,於是應徵距離住所五分鐘路程、新界青年聯會在位於長安邨的青衣會址,擔任後勤工作人員,現在已經是中心的「大內總管」。
從衛生、採購到管理會員事務等通通處理妥當,她在受訪中卻不斷強調只是「手板眼見」功夫,認為不值一提。當記者坐在前台觀察她短短一小時的實際工作,或許是她所形容的「簡單工序」,但每段對話、每個動作,都足以證明她是位全心全意服務社群的前線人員,為不同持份者帶來真摯的幫忙。
解決區內長者育孫困難
「好多家長為生活奔波,孩子只能由祖父母去照顧,但老人家往往唔識教功課,而屋邨正係有好多需要照顧孫仔孫女嘅老人家,社區中心提供托補就幫到佢哋。」蘭姨指,長安區人口老化,因此中心的一大作用是解決區內長者的育孫困難,同時減輕雙職父母的金錢與精神負擔。支援基層工作猶如一台龐大的機器,一般職系的每一員發揮的作用就如機器中大小不一的齒輪,各自發揮着自身重要的功用,功不可沒。
接近四時,門鐘響過不停,穿著校服的小學生們紛紛推門進入。「做咩今日又著拖鞋呀?好容易整親呀。」蘭姨隨即關心小男孩問道。「蘭姨姨,我的書簿爛了,可以幫我釘一下嗎?」、「可以幫我打給爺爺攞功課嗎?」
孩童快樂帶來工作動力
她包辦孩子們學術以外的一切瑣碎事情,還有每天的關心問候,「佢哋會同我分享好消息,考試考得好,我會讚佢,考得唔好,我會鼓勵下佢。始終父母好忙,但小朋友好需要關心,你關心佢,佢就會對你好。」蘭姨表示孩子快樂成長,就是工作歸屬感的源頭之一。每個香港人的童年,或許都有一位令你印象深刻的「蘭姨」。
照顧好孩子們進入課室後,蘭姨繼續忙於替中心製作賀年卡,期間又按開門鍵迎來一位婆婆帶著孫女來上鋼琴課。蘭姨便抬頭問那位婆婆:「點呀,你隻錶修理好未?」婆婆接著跟蘭姨閒話家常,分享孫女入選學校歌詠團的喜訊。雖然對話的目的,原是婆婆要托蘭姨為孫女鋼琴班調動時間,蘭姨依然笑著應對。難怪她總結自己的工作說:「小朋友開心,我就開心。」
社區孩子健康快樂,她很滿足。
【分享通關喜悅 舉家回鄉探母】
社區中心的經營,其影響力並不止步於受惠者群體。蘭姨育有一名正就讀中六的兒子,受媽媽的助人精神感染,也成為了中心的義工常客,「佢會經常來幫忙派物資,特別疫情期間幫手包裝防疫物資,以及協助分發。」
說到此,蘭姨亦不禁向記者分享通關的喜悅,因在內地工作的丈夫日前終於回港團聚,過年又可以舉家回鄉探望三年多沒見的母親,是溫馨的年終總結。
------------------------------------------------------------------
職業無分貴賤,貢獻無分你我。無論是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人,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移民,只要以香港為家,同熱愛這片土地,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我家》趁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之際,與《社區同行基金會》合作推出「我和我家的故事」,記錄一位位有名有姓有情懷的真香港人,走過高山低谷,仍一如既往默默付出的故事。只為亮一盞燈,溫暖你心,護你前行。
民生
專訪
生活
學習
社區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