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數新界獨特的建築,非圍村莫屬,早前就為各位介紹過錦田的本地圍——吉慶圍,而本期的古蹟古鄉就帶大家參觀客家圍代表——沙田曾大屋。這座一級歷史建築從用料取材、建築風格、整體布局以至保存狀況,都令這座位處沙田的客家圍村值得被列為一級之中的一級。
曾大屋,古稱「山下圍」,是香港罕有且最具規模的客家圍村,位處城門河東博康邨對面,其建成應用了不少傳統的風水原理。這座有超過170年歷史的客家圍村,在1848年由曾貫萬始建,歷時20年才在1867年完工。
曾大屋總面積達6,000平方呎,呈長方形狀,至今仍可見圍牆四角設有三層高的碉堡。這座三進式建築,由99個單位組成,取其長長久久的意頭。昔日的曾大屋,四周均有護城河圍繞,只有正門設有吊橋銜接,只是隨時代變遷,吊橋以及護城河已不復存在。
1. 「一貫世居」石匾
圍村有本地圍和客家圍之分,曾大屋屬客家圍村,其正立面就開設了三個圓拱磚石門,中門的位置就設有鐵門和木門閂作防盜之用。在中門之上,嵌有一塊刻有「一貫世居」四字的石匾,由曾氏族中的舉人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書寫。
2. 「大夫第」木匾
曾大屋別名是「大夫第」,是由周邊居民出於對曾貫萬的尊敬而取的。曾貫萬行善積德,除了在各地修橋補路,還不時向朝廷捐款賑災,故被授予「奉直大夫」的六品官位,正是木匾上「大夫第」的由來。
3. 凸字木刻壽屏
踏入前廳穿過天井,就是忠恕堂,是曾氏族人的議事廳。在忠恕堂的中央,擺放着一件由曾貫萬子孫在他71歲壽辰時贈送的賀禮—凸字木刻壽屏,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壽屏以四六駢文寫成,共有12幅木刻,採用了凸字陽刻的手法並用上金漆,頌詞皆是由翰林院戴洪慈撰,並有兵部侍郎、刑部尚書等人的到賀之句,極為罕見。
溫馨提示:
文中提及的位置皆對公眾開放,唯參觀時需保持安靜,以免打擾圍村居民。
古蹟小知識:
除了圍牆上的碉堡,圍村內的建築部分設有鑊耳型山牆,只有在朝中具官位功名的家族,才有資格採用這種鑊耳型山牆設計。
古蹟資訊︰
曾大屋
地址:新界沙田曾大屋
級別:一級歷史建築開放時間:24小時
前往方法:港鐵馬鞍山線沙田圍站,往逸泰街方向。
【古蹟的故事】
16甕鹹魚致富?曾大屋
有關曾貫萬致富的故事,坊間有不少的說法,相傳曾貫萬最初只是一個茶果嶺石廠的伙夫,後來建立了「三利石行」。由於當時是香港開埠初期,石材正是英式建築主要的材料,曾氏因而致富。
然而,歷年不少人對此提出質疑,單是石廠的獲利能維持一場歷時20年的工程嗎?據說在曾貫萬經營石廠的時侯,同時向船戶販賣淡水,某次運送淡水的途中就意外獲得海盜的16甕鹹魚。曾貫萬打開一看,發現甕內底部藏著金銀,故此成為建設曾大屋的重要資金。
古蹟古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