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的古蹟古鄉,帶大家來到新界的另一端——元朗錦田。錦田古稱「陳田」、「岑田」,因明朝的一次饑荒賑災,令附近地區皆知此地的豐饒,因而被改稱「錦田」。是次要介紹的是「錦田六圍」之首的「吉慶圍」,亦是少數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本地圍村。
吉慶圍由北宋崇寧年間的廣東陽春縣令鄧符協與其鄧氏族人一同建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吉慶圍從平面上看仍是一個長方形,由圍牆,圍門、四面的更樓以及神廳皆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1. 圍牆與更樓
吉慶圍最初並無圍牆,只是普通的村落,及後由於清初的遷海令,盜寇為患,鄧氏族人後來加建高約7米的青磚麻石圍牆,只設立一個位於西面圍牆的出口,牆身設有作防衛之用的槍孔。圍牆上的四角更築有更樓,供族人定時監察牆外的狀況,一時之間,吉慶圍就成了銅牆鐵壁。
2. 護城河
在建立圍牆的同時,鄧氏族人亦在東、南和北面城牆旁開挖闊達10公尺的護城河,可惜現時就只有錦田公路的河面得以保留,其餘兩面已變為露天明渠。
3. 鐵門
光看這扇連環鐵門,或許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但仔細留意,能否察覺到兩邊的鐵枝粗幼不一?這道失而復得的鐵門,也訴說了一段慘痛的歷史──鐵門事件。
因英國強迫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軍嘗試在1899年4月接管新界。錦田鄉勇不甘從屬英國,於是聯同屏山鄧氏以及十八鄉的居民發起後世稱為新界六日戰的反抗,並以吉慶圍作據點。在缺乏先進的裝備下,新界鄉勇只能依賴吉慶圍的鐵門圍牆固守。英軍久攻不下,最後竟以大炮攻城,炸毀並奪走鐵門。鄧氏後人對這道鐵門念念不忘,多次提出歸還鐵門的要求,最後在1924年由太平紳士鄧伯裘提出要求並獲得接納,港英政府從蘇格蘭送回當年的鐵門。可圈可點的是,同樣的鐵門事件在鄰近的泰康圍亦有發生。現時吉慶圍的鐵門鐵枝粗幼不一,到底歸還的是同一扇鐵門,還是來自兩個地方的鐵門呢?
4. 神廳
吉慶圍的神廳位於圍內的中軸線盡頭,由西面的入口就直接看到。神廳樓高兩層,並有一對「茶壺耳」設計的屋頂,只有具功名的人士才可加建。神廳內供奉了十五位神祇,並存放了每年天后誕的花炮,極具本地圍村特色。
【溫馨提示】
現時的吉慶圍是對公眾開放, 要注意的是圍內仍有不少居民居 住,參觀圍村時謹記保持安靜。
【古蹟資訊】
吉慶圍
地址:錦田吉慶圍
級別:圍牆,圍門、四面的更樓以及神廳為一級歷史建築
前往方法:港鐵錦上路站B出口步行15分鐘
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古蹟古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