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區大潭灣對海兩處山坡,有兩支隔在對岸,但又一模一樣的神秘石柱。由於石柱上無任何文字或圖案說明來歷,令不少郊遊人士經過都推測它們的用途,有人說是紀念碑、甚至風水柱。最終經專家考究之後,更發現石柱原來早於1845年已經出現!
大潭灣上的兩支石柱,一支豎立在石碑山的山坡上;另一支則位於紅山半島海傍上。兩支石柱各高約30米,以混凝土建成。以從地圖上看,兩支石柱直線距離相隔剛好一海哩,站在其中一支石柱時遙望對岸,會看到另一邊的石柱呼應。
大潭灣是平靜避風港,適合停泊船隻。
昔日方便船員調校羅盤
從事環境科學、環境保育等研究的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講師黃棣才,一直對歷史文物興趣濃厚,於是早年曾致力翻查歷史檔案,試圖找出石柱的真實身份。結果皇天下負有心人,揭開石柱是海事建築的真相。
「兩支石柱早於1845年已經有地圖上兩個黑點作記錄,其後1910年初期更有工務局報告,證實當時要在大潭灣用永久材料重設兩支石柱,作船隻調校羅盤用。」黃博士解釋,大潭灣當時是一個平靜的避風港,適合停泊船隻,在百多年前是個理想的港口。而在海灣兩處相對陸地上,一高一低豎立石柱,就可方便船員用三角幾何計算方法計算船同石柱嘅相隔距離,以便調校羅盤。
黃棣才憑歷史地圖及檔案,證實石柱屬海事建築。
見證香港海事歷史發展
時至今日,石碑山上早已另設「香港衛星定位參考網」設施,石柱的作用早已功成身退,但在香港海事歷史中有其地位,因見證一個小漁港發展到國際大都會的過程。經過逾百載後,一對石柱對現代人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黃希望,透過解開石柱之謎,能令它們成為成法定古蹟,令大眾一同關注「百年石柱」的未來。
一支石柱屹立在石碑山上,現為由古蹟辦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
另一支無字碑在大潭灣的對岸,位於紅山半島對開岸邊。
【古蹟資訊】
大潭石柱
評級:未有評級
地址:赤柱石碑山及紅山半島對開
交通:到達石碑山可乘新巴14號線,於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後步行約15分鐘。
【古蹟的故事】
無名「雙碑」 未能列為法定古蹟
現時古蹟辦未有非建築物或構築物的評級機制,因此仍未對已屹立三個世紀的「赤柱石碑山大潭無字碑」及「赤柱(近紅山半島)大潭無字碑」進行評級。惟該兩無字碑,近年已被列入「由古蹟辦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並將其歸入「用於特定用途」一類。雖然有專家已確定其用途,但古諮會現時僅認為該兩無字碑「可能」用於航海相關用途。古諮會解釋,在「由古蹟辦界定的政府文物地點」名單上的項目,會連同法定古蹟及已獲古諮會評級的歷史建築物和地點等,一概視作「文物地點」,以進行文物保育工作。任何新工程項目,必須評估其項目會否影響上述的「文物地點」。
古蹟古鄉
交通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