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大埔墟市中心十多分鐘的車程,有一個印證了香港昔日陶瓷工業歷史的地方——大埔碗窰。大埔碗窰遺址得天獨厚,當中所出產是舉世知名的青花瓷。到底這個瓷鄉如何興起,又因何沒落,今期古蹟古鄉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大埔碗窰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明代(一三六八年—一六四四年),碗窰村由文、謝二族經營,由於碗窰村所在位置的水源豐富,既可以水力推動水輪車以及水碓;且林木茂盛,可維持燃窰所需的燃料;最重要的是山上蘊藏豐富的瓷土礦,集天時地利。清初的遷海令使文、謝二族離開,後來朝廷允許復界,謝氏已在內陸地區落地生根,只有文氏族人重回大埔碗窰村。碗窰村未能回復昔日繁盛,最後在康熙十三年售予廣東馬氏商人。
全盛時期的大埔碗窰村,年產四十萬件瓷器,亦因鄰近的水路交通發達,瓷器行銷至廣東江門淡水一帶,大埔碗窰村在當時就被稱為「海濱瓷都」。
隨著更多窰場廉價品出現,碗窰村的陶瓷不敵競爭,最後在一九三二年停產。沒落的碗窰村是經過考古發掘才重現人間,終在一九八三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相關的碗窰展覽館就在二〇一〇年建成。
1. 碗窰展覽館
展覽中會展出明清年間兩代的文物,介紹不同陶和瓷之間的分別,並會展出碗窰的歷史和考古發現。
軍持
碗窰發現的軍持,是伊斯蘭教徒常用的盛水器, 漢人較少採用,估計應以外銷為主,包括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如南洋等地。
2. 牛碾
以水牛拉碾把瓷石碾成粉末的工具,由花崗石製成的碾槽和碾砣組成。
3. 窰址
雖然碗窰窰址是被列為法定古蹟,但相關部門長期缺乏保育和推廣,早已雜草叢生。
【消失的遺蹟】
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蹟都已被荒廢,只能通過展覽內的圖片重溫。圖上至下依次為瓷土礦洞、淘洗池及製坯工場。
古蹟資訊︰大埔上碗窰村
前往方式:可乘搭港鐵到大埔墟站,轉乘23K小巴
級別:法定古蹟
開放時間:上午9時半至下午1時、下午2時至5時半
開放日期:逢星期四、聖誕、聖誕翌日、元旦日及農曆年初一至初三休息
【古蹟的故事】
碗窰上下兩村 合力重現窰址
有關碗窰可考的歷史,早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及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就曾出現在新安縣志中,窰址是由明朝文、謝兩姓族人開發,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由廣東省長樂縣的馬氏購入。
碗窰在一九三二年停產,直至一九九五年才有考古隊對窰址進行考古研究。當時的考古隊是由前區域市政局與香港中文大學組成,在碗窰上、下兩村的村民通力合作下,成功發現從採礦到入窰裝燒的各項生產陶瓷工序的遺蹟,當中就有:瓷土礦洞、水碓作坊、牛碾、淘洗池、製坯工場等。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