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太平山街有一幢青磚灰瓦的古樸建築靜靜佇立,名為廣福義祠,是本港開埠初期最重要的華人精神寄託之所。二〇二五年三月,這座見證本港華人社會發展的歷史建築,終獲古諮會一致通過列為法定古蹟。該義祠是供奉亡魂廟宇,早於約一八五六年落成,原為供奉在港離世的華工,其後亦成為病重瀕危及去世華人停留之處。直至一八六九年,東華醫院成立並接管該祠至今。
1856籌建 初名「百姓廟」
1841年本港開埠後急速發展,大量移民從廣東沿海湧入,參與城市建設。然而這些勞工生活條件極其惡劣,許多人在異鄉染病離世,卻無處安葬。有見及此,當地華人領袖於1856年籌建廣福義祠,最初名為「百姓廟」,專門收殮和供奉客死異鄉的亡魂。
1970年代的廣福義祠,門外亦有百姓廟招牌。(港大圖片)
2017重修更貼近原貌
義祠的建立反映了早期香港華人社會的自救精神。在殖民政府尚未建立完善公共醫療和殯葬服務前,這裡成為貧困華人最後的尊嚴庇護所。到了1869年,政府為免義祠衞生過於惡劣,要求東華醫院成立並管理義祠,該祠在2017年重修,更換屋頂木樑和拆除廟前遮蓋物,令古蹟更貼近原貌。
紅牆上「勝地」二字,重修後不復見。
2017年新設「勝地」二字的石碑作紀念。
日後設QR code資訊牌
古物古蹟辦事處歷史建築小組館長江詠雯表示,廣福義祠擁有130年歷史,期望大眾能將廣福義祠「用得其所」,使用情況要符合保育原則,同時確保做好建築的保養工作;又指日後會在祠內設二維碼的資訊牌,展現建築物的今昔相片等,讓市民及遊客更了解其意義。
祠內留存「虎門關」,原意祈求禳解小兒關煞。
列古蹟有助弘揚慈善
東華三院主席鄧明慧則回應指,該古蹟將成為東華三院繼上環文武廟、東華三院文物館、馬場先難友紀念碑、東華義莊及油麻地天后廟群後的第六個法定古蹟,東華三院對此表示歡迎及感到非常高興。該院未來為廣福義祠舉辦不同公眾教育講座、導賞及工作坊,使香港市民從該古蹟中認識本港早期華人歷史文化,並藉此弘揚關愛及慈善精神。
江詠雯指會確保廣福祠繼續「用得其所」。
【古蹟資訊】
廣福義祠
評級:現為一級歷史建築,將為法定古蹟
地址:上環太平山街40號
交通:乘搭26號城巴,於荷里活道公園下車後步行約3分鐘
【溫馨提示】
開放時間為上午9:00至下午5:00
【古蹟的故事】
高台上「三進兩院」 正殿主祀地藏王
廣福義祠呈「三進兩院」格局,建於高台上。祠內正殿主祀地藏王,使亡魂得以安息,亦供奉濟公活佛;後殿則是坊眾的百姓祠堂,祠堂排列着數百個神主牌,部分可追溯至同治年間,每個牌位都代表一個漂泊靈魂最終在香火中獲得安息。
在祠內神龕兩側,現時仍懸掛光緒年間的木刻對聯:「廣庇孤魂歸淨土,福留善信沐恩光」,既藏「廣福」二字,又道盡義祠的社會功能。
另外祠內留存一個傳統的「虎門關」,是用來祈求禳解小兒關煞的其中一件「道具」,從前小兒病痛,父母不知原因,就會歸咎關煞,要帶病童到廟宇「過關」禳解,期望小兒病痛可大步檻過。
廣福祠呈「三進兩院」格局。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