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沙田港鐵站行往沙田車站圍平台旁邊,有一座屹立76年的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是全港首幢專為鄉公所用途而設的建築物。雖然沙田鄉事委員會,2016年搬到排頭街另一邊的新會址辦公,舊大樓至今仍獲保留,並在2023年晉身成為三級歷史建築。近期,該大樓計劃活化成為社企,幫助弱勢社群,並讓區內學生在建築物繪上壁畫,為該三級歷史建築注入新活力。
1960年擴建的東、西兩側新翼樓高兩層。
沙田鄉事委員會於1947年成立,成立後兩年,政府為令新界鄉村管治揭開新一頁,應當時的新界理民官建議,批出土地予該鄉委會興建永久辦事處,該又稱為「沙田鄉公所」的大樓於同年(1949年)5月完工。
該辦事處1949年落成,由政府撥地興建。
「沙田鄉公所」1949年建成 1960年加設東西兩翼
根據1949年報道,當年建築物內設有鄉公所、會客室及留產所,當時建築費約為25,000元,除了政府出資外,華人廟宇委員會及村民亦捐出建築費。辦事處在1960年曾擴展加建東、西兩翼及大樓後方的獨立貯物室。到了1978年,本名為「沙田鄉公所」的辦事處易名為「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直至2016年辦事處遷往排頭街13號後,令舊址閒置至今。
根據古諮會介紹,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只有一層樓高,呈長方形,並坐落由花崗石塊築砌的地台上,當時設計以簡約實用為主。無論是最初建成的主樓,或是其後擴建為兩層高的東翼、西翼,全部均以鋼筋混凝土興建。而在大樓屋頂前端,則建有梯級狀的矮牆,其上寫有該鄉委會的中英文名稱,讓途人可清晰辨認建築物用途。
上世紀中期,辦事處曾作婚姻登記用。
見證官鄉合作成效 滿載騰飛發展片段
沙田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莫熹雯表示,在當時戰後的艱難時期,沙田鄉公所肩負起重建及紓解民困的使命,除了為村民配給米糧,亦協助村民恢復生產、救助災民、推動教育事業,並調解鄉民間的財產糾紛,甚至曾在上世紀中期一度作為沙田的婚姻登記處。
她解釋,沙田鄉公所是戰後政府首個推行新鄉村管治模式的地方,屹立至今見證沙田新市鎮的騰飛發展,亦記載着政府同鄉民同心協力,就鄉村事務加強溝通及合作的回憶。
立體畫將以沙田美食及賽馬文化為主題。(效果圖)
【空置建築「3D活化」 開餐廳谷打卡點】
沙田鄉事委員會正計劃將該前辦事處,活化成為社企幫助弱勢社群,營運社區餐廳以聘請單親家庭成員及區內有需要的青少年,為他們創造就業和培訓機會,讓他們助人自助。
另外,莫熹雯亦透露現時正展開於該處天台,製作一幅大型立體畫的藝術活動,希望讓社區持分者參與在天台繪畫沙田多元的文化特色,並成為沙田一個新的打卡點。
莫熹雯介紹指,該畫的主題會圍繞「城鄉共融」作為創作理念,包括沙田美食文化、傳統文化及賽馬文化,而早前該會亦就計劃舉辦工作坊,邀請區內多間學校的學生參加創作。她希望透過這些作品,展現社區的凝聚力與活力。
莫熹雯指曾邀學生為天台繪立體畫。
【古蹟資訊】
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地址:沙田排頭街248號
交通:沙田港鐵站B出口左轉前行一分鐘,乘升降機到地下即至。
前沙田鄉事委員會辦事處,2023年獲評三級歷史建築。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