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80周年,《我家》一連兩集帶大家踏上沙頭角抗戰文物徑。該文物徑擬分為兩段,除了上集介紹全長約5公里的A段,另設的B段,以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為起點,途經烏蛟騰村,步行至昔日抗戰時作為交通站的九擔租村為終點,全程兩公里,所需時間約為1.5小時。
【B段 第一站】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烏蛟騰村是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香港淪陷期間,500多名烏蛟騰村民中有多達九成參與抗日群眾組織,當中39名青年更直接投身游擊隊抗敵,也因此成為日軍重點掃蕩地區。
1942年9月,日軍包圍烏蛟騰村,強逼村民繳械及供出東江縱隊游擊隊隊員身分,當時村長李世藩及多名村民拒絕妥協,最終被日軍折磨而英勇犧牲。為此,烏蛟騰村民1951年於一處山坡設碑,紀念遭日軍殺害的村民。
為讓更多人認識抗日歷史,緬懷抗日的英烈,2009年在政府支持下重建並遷至新娘潭路近烏蛟騰路現址,紀念碑更於2015年8月,被國務院列入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北區民政處去年修繕紀念園設施,並鑄造紀念烈士浮雕。文物徑以此作為B段起點,便是要串連起與抗戰相關的烏蛟騰抗日紀念地及根據地。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是文物徑B段起點。
每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舉行謁碑儀式。
烏蛟騰村風景宜人,亦是抗戰時的重要根據地。
【B段 第二站】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是烏蛟騰村現仍保留的一間舊村屋。該屋在抗日期間,曾用作港九大隊在村內的交通站之一。該交通站樓高兩層,上層是游擊隊活動的地方;下層則為村民開辦的合作社。交通站在抗日時,擔起傳送情報及物資的重要作用。
1943年2月下旬,東江縱隊於烏蛟騰村附近上下苗田山坡上召開的「烏蛟騰會議」,被認為是對日後抗日工作產生深遠影響的五大會議之一。
烏蛟騰交通站舊址,是村內現仍保留的一間舊屋。
【B段 第三站】
九擔租交通站遺址
從烏蛟騰村沿山徑往三椏灣方向步行約10分鐘,可到達另一條抗日時作為游擊隊交通站的九擔租村。據港九大隊烏蛟騰小隊老戰士憶述,九擔租村曾是大隊的交通站及稅站,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負責人尹林平亦曾居於此村。而曾擔任九擔租交通站站長的烈士符志光,就於上期提到的「三三事件」中犧牲。
九擔租村曾是游擊隊的交通站及稅站。
【團體冀加強保育抗戰遺址】
文物徑上,除A段羅家大屋和B段曾作交通站的村屋是仍保留的歷史建築外,其他的考據地多因過去未有重視及保育而荒廢消失,未能及時保留抗戰歷史令人感到十分可惜。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吳軍捷表示,約十年前提出本港要好好保育抗戰遺址,也為此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申請香港抗戰遺址的保護基金,因此他十分支持設立文物徑。
吳認為,就算暫未有能力修復遺址,至少也可在相關地點設介紹牌或標記,讓到訪遊人知道該地點與歷史的關連,以留存記憶及教育後人。他相信有此基礎後,就能一步步將重要的歷史保留及修復。
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廣東省文旅廳和東莞市政府,今年8月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東江縱隊」文物主題遊徑。吳軍捷建議特區政府把握好契機,聯動大灣區推出「東江縱隊歷史尋蹤」跨境主題遊,不僅推動「北部都會區」邊境經濟,更可通過文旅敘事強化國民歷史認知。
吳軍捷(右)支持並推動建立沙頭角抗戰文物徑。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