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必列啫士街市場,是前市政局在二戰後興建的第一個永久市政街市。樓高三層的街市採包浩斯風格興建,設計以實用為主,設59個攤檔,惟2013年停用,在停用前一樓已一度空置未有檔口承租。其後2018年活化成香港新聞博覽館,成為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及旅遊中心,並開放至今。
必列啫士街市場落成啟用於1953年。戰後,上環大規模重新發展,人口增加,加上戰時將附近舊有的露天街市破壞,當時的市政局為應付市民的起居需求,在該處興建一座兩層高的室內濕貨街市。1969年,街市一樓的部分空間,改建成室內兒童遊樂場,並加建兩條連接橋接駁至永利街。
新聞博覽館正門旁外牆,保留市場舊門牌。
建築樓高三層,頂層空間狹小。
建築物活化後 於2018開幕
必列啫士街市場早於2008年前提出關閉。該建議是源於政府當時提出保育中環政策,藉活化舊建築,將中環打造成結合文化、零售及休憩功能的多元化地標。而該街市,由於位於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元創方,因此也納入活化計劃。
2018年12月,活化後的新聞博覽館沿用前市場的建築開幕。原有市場具歷史價值及意義的主樓梯、原有街市宰雞房的灶頭及煙囪,及部分攤檔結構及遊樂場的跳飛機地漆亦保留下來。至今博覽館繼續開放,並即將踏入7周年。
原宰雞房灶頭及煙囪獲保留在館內。
舊街市的攤檔分間結構得以保留。
專家:大樓設計實用為主
香港大學前建築文物保育系副教授李浩然指出,跟戰後不少政府建築一樣,該街市以包浩斯風格興建,大樓設計以實用為主。整幢建築物為一大立方體,兼採平屋頂設計。牆身平滑並只髹上簡樸白漆,無任何過去古典主義的模塑或裝飾,設計布局亦不需像從前講究對稱。
因此,街市正門及主樓梯位於建築左面,而過去只作管理員及雜役宿處的頂層,比一樓及地面層都要狹小,只有一幅牆跟街市建築物外牆相連,因此從必列啫士街往上看,並看不到所在。他又指舊式街巿的設計,不少都會設有有遊樂場,讓主婦買餸時可讓孩子到遊樂場玩耍,買完餸後一起回家。
街市關閉前,仍有海鮮檔販營業。
【古蹟資訊】
前必列啫士街市場
評級:三級歷史建築
地址:上環必列啫士街2號
交通:港鐵上環站D出口步行約8分鐘
【溫馨提示】
新聞博覽館免費入場,周二至日開朝10晚7,周一例休。
【古蹟的故事】
未建成街市前 一度為佈道所
必列啫士街市場所在的地方,前身為美國公理會佈道所,孫中山曾於該處居住及領洗,獲賜號「日新」,其後則改為「逸仙」。孫中山一八八四至八六年就讀中央書院期間,亦曾在佈道所三樓居住,該教會其後於一九○一年遷往必列者士街六十八號。
二○一三納入歷史伙伴計劃
決定停辦街市後,該歷史建築二○一三年被納入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並決定活化成新聞博覽館。該館目的是希望透過展覽、導賞及講座等活動,介紹本港報業、電台、電視、新媒體等新聞行業的發展過程。
博覽館內設有不同展區,展現本港開埠初期與現代的新聞行業演變,亦了解到新聞見證社會發展。展館內除展出珍貴的舊報紙、新聞片段、採訪器材,亦設有收費互動體驗區,讓參觀者體驗當上「主播」報道電視新聞的過程。今年中博覽館亦展出最新的「今日頭條」互動裝置,讓參觀者以大型投射裝置,閱覽各大本地報章的即日頭條。
古蹟古鄉
民生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