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導致逾600人死亡。當時的東華醫院負責賑災,並協助申請用地將死難者永久安葬,最終於1922年在香港銅鑼灣掃桿埔的加路連山墳場附近設立「戊午馬棚遇難中西士女之墓」,並興建「馬棚先難友紀念碑」。紀念碑設有牌樓、化寶塔及涼亭,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
紀念碑設有牌樓、化寶塔及涼亭。
本港史上死傷最嚴重火災
「火燒馬棚」的意外發生於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當時正舉辦一年一度的周年大賽。跑馬地馬場的看台上擠上數千名觀眾。由於當時馬棚由竹和木搭成十分簡陋,看台下又有熟食檔明火煮食,因此當看台不勝負荷倒塌後,隨即燒着木棚引發大火,並引發人踩人,成為本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火災,死者絕大部分為華人。
就在大火後,東華醫院(即現時的東華三院)立即賑濟災民,安排工人撿拾數以百計的遺體,並捐贈所需的棺木,死者其後合葬於黃泥涌咖啡園。
1918年馬場大火,屬本港死傷最嚴重火災。
古典意式花崗岩鋪砌地台
一九二二年,東華醫院在公墓興建永久紀念碑,紀念碑的整體設計糅合西方古典建築與傳統中式建築的元素,其地台以古典意大利風格的花崗岩鋪砌,最高一層地台建有兩個涼亭,中間一層的紀念牌樓則以中式興建,最低一層有一對中式化寶塔。
而牌樓頂部則有濃厚的中國特色,以綠色琉璃瓦鋪蓋,屋脊飾以陶塑鰲魚和寶珠。正中的石碑刻有「中西士女之墓」,碑記載有各死者的名字,並樓則刻有「福、祿、壽」三字,兩旁的石柱則刻上「旅夢安歸驚斷離魂餘劫燼;馬蹄何處嘶殘芳草賸燒痕」對聯,描述當日慘劇情況,並對死難者表達哀思。
時至今日,每逢清明時節,東華三院仍會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而潮籍公和堂則在盂蘭勝會期間,到該處召請孤魂,邀請馬棚先難友到勝會會場接受「施食」。
每年清明,東華三院派員前往紀念碑掃墓。
二○一五年列作法定古蹟
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榮譽副研究員梁基永,於今年十月應東華三院邀請,擔任掃桿埔殯葬設施導賞活動的嘉賓導賞。他認為,馬場大火公墓雖然位處加路連山墳場附近,但附近並無小墓,只有一座清代大墓,因此公墓是當年在墳場外額外撥地,並不包括在墳場內。
梁又指,早於一八九一年由政府在加路連山設立公共華人墳場,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政府決定關閉公共墳場,部分咖啡園墳場土地亦被納入大球場範圍,不少墓碑因而遷葬。因公墓及紀念碑並不在墳場內,因此未受影響,並於二○一五年列作法定古蹟。
梁基永早前任掃桿埔殯葬設施的嘉賓導賞。
【古蹟資訊】
馬棚先難友紀念碑
評級:法定古蹟
地址:灣仔掃桿埔
交通:香港大球場停車場的小路前往,步程約10分鐘。
馬棚先難友紀念碑2015列為法定古蹟。
【古蹟的故事】
咖啡園墳場 真係種過咖啡豆?
加路連山墳場又名咖啡園墳場,是由於有外國商人曾在19世紀中期,於掃桿埔開闢咖啡豆種植場而得名。惟經嘗試後發現本港氣候,並不宜種植咖啡豆,咖啡園亦隨之結束,並在20世紀初前後開始成為墓葬區,墳場範圍亦豎立起界石為記,當中以一個豎在山崗岩石上的第16號界石最為人所熟知。
1961年,政府宣布加路連山墳場不再接受新的下葬。時至今日,咖啡園墳場仍由食環署管理,不少墳墓散落於山林之中,當中包括提倡變法主張的思想家胡禮垣之墓,他曾與華人精英何啟合寫《新政論議》等文章。
雖然該墳場沒有正式的入口,但仍可在大球場後方的樓梯,或由樂活道樂景園旁邊的樓梯前往。另外原位於加路連山下的平房區,包括舊日的正民村及衛斯理村,亦於2001年被清拆。
公墓1922年在大球場後山的掃桿埔設立。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