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的日子古蹟古鄉走訪了不少新界的歷史建築,了解昔日香港的故事其實不單止可以從古蹟入手,特備的專題展覽亦都是重要的一環。今期就為大家來點新意思,帶大家參觀「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
在展覽當中,有不少翻譯的作品如《中國經典》、《華英字典》等等,都是由外國人理雅各、馬禮遜翻譯、研發鑄造所製,到底為何他們要鑄造「香港字」呢?
在19世紀,清政府嚴禁外國人到中國進行傳教,其中一位外國傳教士馬禮遜就選擇以通過翻譯聖經、以中文刊印書本打破禁例。為了令更多中國主動閱讀,他不惜從漢字造型、印刷以及裝幀入手。
在1815年東印度公司的支持下,他率先在澳門成立印刷所,花了八年時間以「刻製活字」的方式完成《華英字典》六冊。位處馬六甲、新加坡的英國倫敦傳導會的戴爾在1828年籌備鑄字,1835年投入生產。後來,英華書院連同這批印刷設備一同轉移至香港,繼續展開這項鑄字工程。當時這種明體被稱為「香港字」,被譽為是19世紀最美、最完整的中文活字。
20 世紀中葉的香港活版印刷鋪中常見德國生產的印刷機。
海德堡風喉照鏡印刷機
20世紀中葉的香港活版印刷鋪中常見德國生產的印刷機。
《華英字典》
1809年由東印度公司任職翻譯的馬禮遜負責,整部字典用上20萬個活字,共六冊合共5,000頁。
「香港字」活字鉛模
19世紀中葉,「香港字」曾遠銷至俄國、荷蘭等地。
《中國經典》
理雅各既是牧師,亦是漢學家,1841年起就翻譯《中國經典》。
《循環日報》
傳媒工作者黃勝、黃韜與中華印務總局,開創了香港早期報業。
關蕙農的月份牌
「月份牌王」關蕙農的月份牌以及五彩石印。
活字印刷工具
活字印刷「執、印、切、釘」四步驟所用到的工具。
【古蹟資訊】
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
地址: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館一樓專題展覽館五
開放時間:二〇二〇年十月七日至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溫馨提示】
沙田文化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參觀前必須進行體溫檢測,參觀時請保持安靜並遵守規則。
【古物的故事】
失而復得的「香港字」
隨着1990年代柯式印刷的出現,被報業、商業廣泛利用的傳統活字印刷術逐漸被取代,直到香港最後一間鑄字行友聯鑄字廠在2002年結業後,香港活字印刷的年代本應亦已結束。2011年,文創保育團體「字活」收藏了活字印刷相關的機器,亦學習相關的排版技藝,令到印藝以及流傳市面的十萬粒活字字粒得以保存。
在2018年,在荷蘭的韋斯特贊鑄字公司聯絡之下,負責是次展覽資料搜集的香港版畫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在荷蘭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的倉庫中找到這套1860年代由英華書院鑄造的明體4號字、「香港字」的鉛模。同年,荷蘭國家民族學博物館更允許雙方共同使用這套字梗模進行研究,「香港字」失而復得。
古蹟古鄉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