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月中正式公佈將軍澳第137區的初步發展大綱圖,最新計劃將六個包括混凝土廠及廢物轉運站在內的公共設施,遷入新提出填海的將軍澳第132區重置,不少市民對新規劃中提出新範圍填海感到突然。有地區人士立即到政總外請願,促政府撤走厭惡性設施,並建議在岩洞重置。
發展局早前公佈第137 區初步發展大綱。
將軍澳第132區位於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下方的海岸線。發展局表示,為配合將軍澳第137區的房屋發展,建議於第132區對出,以填海及削坡方式提供約25公頃土地,以容納六個服務附近居民的公共設施,另外亦會興建防波堤。
政府計劃在將軍澳第 132區填海。
包括混凝土廠廢物轉運站等
六個設施包括現時正於第137區運作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與及混凝土配料廠。另外亦包括四個需要臨海設置的公共設施,包括連接海底電纜的電力設施、建築廢料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及海上垃圾收集站。預計該等設施未來會以沿岸道路,連接將藍隧道。
發展局強調,建議在第132區對出新造的土地,位於相對偏僻的地方,與將軍澳最近的住宅發展約有1公里的緩衝距離。設施亦只會興建數幢約20米至60米高的低矮建築物,發展密度會大致偏低。當局表示,會在詳細評估時再優化用地需求及佈局設計,期望兩年後開展填海。
立法會議員林素蔚於大年初二,與民生圓桌及居民代表,將收集超過3,300名居民的意見帶到政府總部外請願,表示反對於第132區填海。
林素蔚憂厭惡性設施近民居
她向《我家》表示,政府擬填海設立六個厭惡性設施的第132區,距離調景嶺維景灣畔只有約一公里。而在收集的居民意見中,有超過九成九的居民,反對填海及放置該六個厭惡設施。
林素蔚擔心,厭惡性設施距離民居約一公里屬太近,污染物容易積聚不能散去,損害居民呼吸系統健康。她又預期,居民日後必定長期承受噪音交通和環境污染等滋擾。
因此,她促請政府聽取民意,在維景灣畔以外的地方選址填海,建議在更遠地方改以岩洞方式、如南移到鯉魚門舊石礦場,或在鐵蔘洲附近填海設置該個的公共設施,以釋將軍澳居民疑慮。
林素蔚( 右三) 與民生圓桌及居民,到政總請願。
張美雄:132區填海缺深思熟慮
西貢區議員張美雄則補充指,政府公佈將軍澳137區發展計劃,意味可為全港增加房屋供應之外,區內的填料庫等厭惡性設施亦須「終極關閉」,可減少因目前區內每日數千輛重型車輛出入,從而對居民造成的滋擾,故當區居民普遍支持第137區的發展。
然而,對於當局擬改在第132區填海重置公共設施,張美雄認為當局未經深思熟慮便作出新安排。他直言,將軍澳承擔堆填區、填料庫多年,政府應把厭惡性設施搬離民居。
六項公共設施包括廢物轉運站。
將軍澳137區 圍繞鐵路站發展房屋
根據發展局制定的將軍澳第137區初步發展大綱圖,第137區將以最高住用地積比率7.5倍發展,將提供約五萬個房屋單位,預計未來人口達13.5萬人口。
當中34,500個為公營房屋單位,15,500個是私人住宅單位,作為短中期其中一個主要房屋供應來源,首批居民最快可於2030年遷入該區。
為滿足以上計劃,將軍澳第137區所需要的可發展土地為101公頃,當中包括於現有躉船港池及沿海岸線填海約20公頃,當局認為填海規模合適。
而交通方面,當局初步打算較高密度的房屋發展,未來將會圍繞第137區中央範圍的鐵路站。擬議的鐵路站,將位於大部分民居的500米步行距離內,涉及超過三分之二的規劃人口。
第 137區料可建五萬個住宅單位。
【保育團體:憂天然海岸線被破壞】
擬議填海的將軍澳第132區沿岸,是維港附近僅餘的天然海岸線之一。有保育團體認為過去維港兩岸透過填海,大部分天然海岸線已消失,至今僅剩鯉魚門附近仍是天然海岸,因此反對政府建議的填海方案,促請尋求能保留天然海岸線的替代方案。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蔡慕貞表示,該會於上月去信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表示反對政府建議的填海方案,並促政府提出其他代替方案。
鯉魚門附近 長約1.5公里
蔡解釋,鯉魚門附近的將軍澳第132區的天然海岸線,是附近仍保留的最長海岸線,長約1.5公里。該地貌約於1.4億年前形成,主要由花崗岩、火成岩及雲英岩組成。
該會認為,該段自然海岸線有很高的保育價值,若以削坡方式填海,該處地貌將會永久消失,不能復原。因此,該會反對政府現階段提出的第132區填海方案。
將軍澳第132 區天然海岸線長約1.5 公里。
我家焦點
西貢
交通
民生
生活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