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要打造本港旅遊新面貌,利用好本港豐富和獨特的文化等資源,做到「無處不旅遊」。荃灣老圍村一帶背靠大帽山,過去環保清幽,建有不少寺廟及佛堂,如歷史悠久的圓玄學院、西方寺及東普陀寺也坐落於老圍村一帶。有地區人士認為荃灣有獨特的廟宇文化風景,具潛力推廣寺廟遊,亦可發展禪修民宿及特色食肆商店,豐富旅遊體驗。
荃灣老圍一帶有「千佛山」之稱。
東普陀講寺仿照杭州普陀寺建造。
老圍村有逾300年歷史 寺廟佛堂祠堂分佈其中
本港各區有大大小小的佛寺廟宇,香火興旺,百多年來跟本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荃灣寺廟群位於荃灣老圍村附近。老圍村於清朝年間落成,擁有超過300年歷史。村內建有一眾寺廟、佛堂和祠堂,包括圓玄學院、西方寺及東普陀寺,亦有其他民間信仰如龍母廟、地藏王殿、乾元洞及城隍廟等。
在形形式式的寺廟中,較為人熟知的有由佛教香港菩提學會於1972年修建的西方寺,全寺面積為14萬平方呎,寺內正中有一棟兩層高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大雄寶殿」,另亦有九層高的「萬佛寶塔」。
老圍村一帶有不少寺廟道觀。
而圓玄學院則於1953年落成,供奉儒釋道三家思想,建築富中國風格的亭台樓閣,另亦設有太歲殿及十二生肖的石岩,每逢農曆新年正月初八傳統攝太歲的日子,有大量善信便會到圓玄學院參拜,院內香火鼎盛。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0月16日發展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提出設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跨部門統籌打造熱點,並就促進文體旅融合發展設立專章。雖然荃灣寺廟眾多,旅遊發展潛力高。惟《我家》翻查香港旅遊發展局的網站,現時只推介遊客到黃大仙、天壇大佛、寶蓮禪寺及車公廟等,卻未有向旅客推介荃灣的寺廟。
每年有不少市民到圓玄學院攝太歲。
荃灣龍母佛堂有求子習俗「摸龍床」傳統。
西方寺是佛教道場,於1972 年修建。
議員建議 發展圍繞寺廟旅遊配套
就此,立法會議員陳恒鑌建議,香港可仿效其他國家及地區發展圍繞寺廟的旅遊配套。他認為,近年不少地方的寺廟遊均受包括青少年等不同旅客群的追捧,如日本的寺廟可讓市民及遊客入內進行靜修體驗,從而亦帶動周邊的配套消費。
陳恒鑌向《我家》表示本港寺廟旅遊經濟尚待開發,如可在寺廟區發展以住宿及靜修為主題的酒店,甚或出售具寺廟特色的紀念品,一改只有拜神、裝香、添香油的情況。他又指,齋菜亦是寺廟中一項特色,惟現時要到荃灣寺廟讓外人享用齋菜十分困難,因為寺廟多數未有取得食肆牌照,因此希望當局可放寬相關申請,增添旅遊體驗的新動力。
陳恒鑌(左)建議發展圍繞寺廟的旅遊配套。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則認為,本港旅遊資源豐富,但要統籌發展、善用資源,往往涉及非常複雜的跨部門協調。今次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設立高層次的統籌機制,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成立「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發掘具潛力的旅遊熱點,開拓新客源,增強文化自信,打造香港旅遊新面貌,做法值得肯定。他期待政府和業界更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各項措施盡快落實。
姚柏良(右)支持發掘具潛力的旅遊熱點。
升級三棟屋博物館 推廣客家文化
除了提出荃灣發展寺廟遊振興經濟,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認為,也可以在荃灣推動當區文化遺產之旅,以保護及活化當地的客家文化。
1987年成立的三棟屋博物館,是保留完好的逾200年歷史客家圍村。他建議,三棟屋博物館聯同德華公園內的客家古屋,可改建成文藝書店及咖啡館,保留古蹟外觀之餘提供休憩場所,並引入客家文化元素的壁畫與藝術裝置,如設置明信片蓋章站,亦可定期舉辦工作坊活動,提升該處文化旅遊價值。
城門碉堡隧道結構宜修復
另外,他亦提議修復城門碉堡的隧道結構,並密封隧道入口,同時推出二戰遺址旅遊手冊,方便遊客體驗和觀賞歷史建築。城門郊野公園的城門碉堡是昔日的重要軍事設施,是保衛本港的醉酒灣防線重要組成部分,現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早年,政府曾進行研究開拓郊野公園設立戶外博物館的計劃,曾以提升香港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康樂及教育潛力為名諮詢公眾。
有意見認為應升級三棟屋博物館,推廣客家文化。
【區區顯關愛】
電梯全壞不礙關愛 齊心助輪椅人士回家
荃灣福來邨於1963至1965年入伙,當中永嘉樓設有兩部升降機,近日其中一部升降機正封閉進行維修工程,而在10月2日,另一部升降機亦因故障在日間停止使用,令永嘉樓居民整日沒有升降機出入,要使用樓梯上落。荃灣福來小區關愛隊接獲市民求助後,隨即到電梯大堂了解情況及支援有需要的居民,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