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是高智慧生物,有指牠們的智慧相等於人類七歲智商。早前有大學研究組織,在大嶼山海域發現有七條中華白海豚,正進行「伴屍」儀式,圍繞着一條幼豚的屍體,在海面上向前游,直至幼豚下沉為止。有專家直言,長久伴屍行為,可以減低白海豚失去摯親的悲痛。有保育人士指出中華白海豚生活環境受污染,呼籲社會發展兼顧保育。
香港海域不斷受污染,令不少白海豚捱不過幼年
大嶼白海豚伴幼屍 喚起保育需要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於六月上旬一次出海到南大嶼山海域活動時,發現一群約有八條中華白海豚群組。
研究員表示,當中包括一條已經死去的幼豚,更將白海豚正進行「伴屍」行為拍攝下來。
七條中華白海豚有伴屍行為。(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圖片)
今年六月,貝澳泳灘發現一條白海豚屍體。(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圖片)
#海豚冀拯救瀕死同伴
據研究組解釋,「伴屍」是指成年海豚一直陪伴並拯救瀕死的海豚同伴,過程是協助快將失去浮力的同伴,保持浮於水面的狀態,並保護其免再受傷害。
據研究組遵守觀豚守則情況下、在不打擾該群白海豚尾隨數小時觀察,該群成年中華白海豚,從未放棄海豚屍體,與「伴屍」行為脗合,直至幼豚屍體下沉為止,並致電通知相關部門。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表示,自五月中已為在香港海域發現的四條幼年中華白海豚屍體,進行影像解剖,惟由於屍體太腐爛,難以確定死因。
研究組代表補充,雖則如此,並未發現有人類活動造成的創傷或痕跡。研究組亦留意,有屍首解剖時發現顱頸脫位或脊骨移位情況,估計有機會是因為伴屍行為所致。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 利用放射學技術研究鯨豚屍體。
#發現幼豚屍體五日三宗
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指,上述四條幼年中華白海豚屍體中,有三條均在六月上旬、分別於屯門青龍公園石灘、南丫島水域及貝澳發現。
截至今年上半年,已至少出現25宗鯨豚擱淺個案,與去年同期發現的擱淺個案相約。
據統計,現時估計約有400條中華白海豚會出現在香港水域。白海豚懷孕期大約需要11至12個月,而四至五月是海豚出生高峰期,不過幼豚自然夭折率亦甚高,死亡率高達兩成。
成年海豚會將失去浮力的同伴推上水面。
【學會:生存環境趨惡劣】
香港近年海上工程不斷,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麥希汶表示,近年白海豚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不少白海豚因環境污染而捱不過幼年期,過去學會更曾於幼豚屍體中發現高濃度污染物。
她擔心,工程產生的水底噪音會影響白海豚靠發聲導航與覓食、海水污染亦會導致海豚不育。加上高速船越來越多,令海豚上水呼吸也愈見困難,擔心會推高幼豚死亡率。
至於白海豚伴屍的行為,該組織會長洪家耀早前透露,於2015年1月,在大嶼山西南海面亦曾出現六條海豚伴一條豚屍的場面,而在2005年他更目擊有當時位於大嶼山西面的新手白海豚媽媽,兩度誕下海豚孩子後卻接連夭折,該白海豚媽媽一直伴着已腐爛發脹屍體長達一星期。有專家相信,長久伴屍行為,反映並可減低牠們失去摯親的悲痛。
該組織希望,社會在發展同時能夠加緊保育,否則將來中華白海豚恐只存在於書本上。
白海豚圍繞着一條幼豚的屍體,在海面上向前游。
【研究組解剖鯨豚海龜 還原生活史助定政策】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隸屬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衞生學系及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其專頁介紹,利用放射學技術如電腦掃瞄、磁力共振及立體掃瞄,為於香港及世界各地水域擱淺的鯨豚進行影像解剖,同時配合傳統解剖找出其死因及生活史,從而為管理本港水域、保育動物及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根據和基礎。
#西貢雌豚或遭船隻撞斃
6月22日晚該組接獲有關部門報告,於西貢水域發現一條雌性中華白海豚屍體,研究組其後為屍體作影像解剖,留意到其身上有顱頸脫位,估計由人類活動所造成傷痕。
研究員表示,該海豚傷勢懷疑死前因船隻撞擊而造成,加上其年老而出現脊椎滑脫,相信該海豚已出現嚴重痛症,推斷海豚或因此避不開船隻,而令船隻撞擊其頸部及近尾巴位置導致死亡。
研究組除為鯨豚進行解剖外,亦會協助解剖研究瀕危海龜,在五月該組曾為曝屍西貢水域的稀有棱皮龜進行解剖。
研究組在五月,曾解剖曝屍西貢水域的稀有棱皮龜。( 海洋動物影像解剖研究組圖片)
我家焦點
民生
生活
荃灣葵青離島
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