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獎電影《白日之下》飾演偵查組主管的朱栢謙,是一位在沙田土生土長的演員,從舞台劇出發,再轉戰電影銀幕,用每一個細微的表情、動作,訴說著那些觸動人心的社會故事。導演出身的他,希望在社會大背景之中融入情感發揮,讓每一個角色都成為了時代的註腳。
人生少一個W(去反思)已經好大問題。
讀中學與戲劇結下不解緣
中學時期,人稱「朱謙」的朱栢謙就讀沙田蘇浙公學,其時正值沙田區戲劇活動發展蓬勃,他熱中參與地區劇團和校際戲劇節,與戲劇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後他曾任職社工,但始終最喜歡戲劇。
樂於與新晉電影團隊合作,因為定可擦出火花!
//我覺得有意義,我就會接劇本,講得好這個故事。//
在演藝道路上,朱謙始終堅持一種對角色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鳴的執著。約一年半前,一部講述認知障礙症的微電影劇本擺在他面前時,他受其背後的故事理念深深吸引。「我覺得有意義,我就會接劇本,講得好這個故事。」
芸芸身分 最愛任舞台劇導師
問及會否擔心導演是位新人的時候,他不但沒有絲毫猶豫,反而更加興奮:「新人更加好,咩都可以傾。」朱謙曾經提及自己最喜歡的身分是舞台劇導師,皆因教學過程中的相遇是最直接的,他並笑說自己也是「年輕後生仔」,與新人交流時也是一種持續學習。
2014 年以《大龍鳳》獲得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
//對你呼來喝去,此時的你,那份愛還能否保持原有的包容與堅定?//
朱謙形容戲劇的基本概念是「5W(Where、What、Who、Why、How)」,當他深入研究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狀態,他意識到這種疾病給患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記憶力的喪失,更是對於5W的逐步剝離,「人生少一個W已經好大問題,更何况當你有這個病症,會缺失愈來愈多記憶。」他感嘆道,這種對細節的敏銳洞察,讓他更加能夠貼近角色,感受那份因間歇性遺忘而帶來的沮喪與無助。
朱謙在《MMR》微電影中飾演認知障礙病患的角色,他卻認為整套電影的焦點在照顧者的角度,那向觀眾提出了多個人性的靈魂拷問。「假設一個深愛你的人,因疾病而性情大變,對你呼來喝去,此時的你,那份愛還能否保持原有的包容與堅定?」
朱謙強調,與新人交流時也是一種持續學習。
總愛深究電影影射現實議題
在演藝學院主修電影的他,總愛深究對每套電影背後的含義,特別是如何透徹影射各種的現實議題。「在現實世界裡,一宗案件或者一單新聞,大眾會針對性評論事件。但當這些事件變成一套電影,其實某程度上,提供了一條比較舒適、情感化的線索,讓觀眾多維度了解事件,帶來不同的反思。」朱謙認為,近年港產電影多用「寫實」與「戲劇」之間的創作模式,甚至取材自新聞事件,是具發展潛力的方向。
//讓觀眾多維度了解事件,帶來不同的反思。//
青年創作團隊送上「最愛寶貝收藏品」。
認知障礙者視角 重新審視生活意義
「演員是一位極度敏感的人。」朱謙提到了著名科學家高錕,這位在學術上有着卓越成就的人,同樣遭受著認知障礙的困擾。「高錕經常笑,記得不記得都會經常笑,我就經常思考這一定有原因,可能是給太太的一份安心。」
在朱栢謙的演藝生涯中,他常常透過角色的感官及個性神髓去觀察世界,而這次,他則透過一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視角,重新審視了生活的意義。他又提及一位小號樂手患認知障礙症後,不斷把鞋子當小號吹奏,透過真實個案的細節,無意中透露朱謙鑽研演技的執著,與觀眾之間無聲的對話。
從舞台到電影大銀幕,朱栢謙總希望以演技帶出共鳴感。
參與微電影製作,首次飾演認知障礙症患者。
自身經歷 感嘆照顧病患的孤獨
朱謙亦分享到,外婆生前同樣患有認知障礙症,感嘆照顧者的孤獨:「照顧患病家人是純粹愛的展現。值得尊敬,多謝。」
去年11月,朱謙在音樂餐廳舉行婚禮,訪問期間,他透露藉此微電影,與太太已為萬一患上此病做好心理準備,「這幾年無論工作或生活上,我都盡力令每一日無悔,到時就會沒有這麽多掛慮,就算有這個病,都會放輕鬆一點」。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我們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朱謙卻慨嘆鄰里的關係也因而疏遠了。「在這種孤立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重建互助網絡,尤其是為病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重建互助網絡,尤其是為病患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